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2024年工作计划 ( 2024-03-06 )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工作,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十二届市委四次全会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任务,准确把握新时代住建工作要求、准确把握“五个中心”建设重大使命、准确把握当前住建工作面临的形势、准确把握和运用科学的工作方法,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准的工作定位、更实的实践落位,聚焦主攻方向,紧扣保障改善民生、服务经济增长两个关键,坚持绿色化、数字化、精细化协同,全面推动住房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为上海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新贡献。
(一)聚力强功能、稳增长,全力服务“五个中心”建设。以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为牵引,统筹推进五个新城、“一江一河”等重点区域建设、管理和品质提升,助力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1.加快推进重大工程建设。发挥平台合力、市区合力、建管合力,推动周邓公路快速化工程、中国船舶集团上海科研基地、上海电力大学临港校区三期等项目开工建设。东方枢纽上海东站、沪渝蓉高铁、浦江实验室、临港实验室、磁—惯性约束等项目全速推进。沪苏湖铁路上海段、机场联络线先期开通段、罗泾港改造一期、泰和污水厂扩建工程等项目基本完成。全力保障华为上海研发基地及其配套设施等建成投用。有序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深化落实“六票”统筹。进一步提升市重大工程建设管理工作标准和立功竞赛组织水平。2024年,市重大工程计划新开工10个项目、基本建成25个项目,完成投资2300亿元。
2.持续强化重点区域建设。持续拓展“一江一河”滨水公共空间建设和品质提升。推进杨浦滨江中北段、徐汇滨江南延伸段等滨水岸线贯通开放。加快世博文化公园、三林楔形绿地、嘉定苏河源公园等绿地建设,完善体育休闲、文化设施、综合交通等功能配套。加快“一江一河”空间更新和文旅赋能,推进高等级公共设施建设和历史建筑、工业遗存的保护更新利用,系统开展“一江一河”水上活动,开展慢行系统改造、轮渡站点综合利用、旅游休闲示范街区和儿童友好空间建设。持续开展五个新城环境品质和新基建专项行动,推动绿色生态、BIM技术、海绵城市等发展理念先行落地。加快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等重点区域项目建设。强化外电入沪、沪乍杭铁路等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修订市级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城市建成区新增50平方公里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推进约100个海绵示范工程建设。
3.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以城市总规为统领,加强更新任务、模式、资源、政策、力量统筹,推动城市更新可持续发展。以体检促更新,促进项目生成,建立市、区两级城市更新项目库,实行项目常态化入库申报和动态管理机制,优化项目全周期审批流程,加大审批全过程信息共享。制订更新计划,推动各区编制三年行动方案。加快推进外滩“第二立面”、提篮桥片区、吴淞创新城等典型区域更新项目。完善配套政策,搭建资源支持类、统筹管理类、业务指导类三大政策体系。发挥专家委员会和智库作用,通过第三方调研等对政策举措进行效果评估和赋能。健全推进机制,细化考核方案和实施细则,加强考核评估和结果应用,推动统筹管理提效、项目推进提速、数据资源整合。加强历史建筑活化利用,推进优秀历史建筑三维数字化测绘等成果的应用,深入挖掘历史建筑文化资源,进一步推进有条件的优秀历史建筑对外开放。
4.发挥支柱产业增长功能。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围绕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加强对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研判,坚持因城施策、分类施策、精准施策,更好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强化市场监测分析,丰富完善政策工具。持续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防范化解行业风险。加强住房公积金政策研究,更好满足新市民、青年人住房消费需求。推进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城市更新、绿色住宅消费等,进一步推动长三角住房公积金一体化和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积极谋划建筑业新一轮优化营商环境举措,加大产值纳统力度,实施稳增长信用激励措施,不断提升市场主体受益体验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推动建筑业继续保持合理增长。积极鼓励企业走出去承揽业务,支持项目早开工、早竣工、早达产,力争实现全年建筑业总产值稳中求进。
(二)聚力强品质、惠民生,全力推进“人民城市”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民生福祉、推进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推进民心工程、民生实事和人才安居工程,助力提升城市温度和生活品质。
1.多方式加快“两旧一村”改造。创新机制、拓宽路径、压实责任,推动市区联手、政企合作,灵活采用征收、拆除重建、内部设施改造升级、腾退更新等方式有力有序推进零星旧改工作。推广旧住房成套改造成熟经验,健全“民事+行政”司法保障机制,加快推进吴泾小区、海防新村等重点项目,补齐区域功能短板。进一步完善城中村改造政策体系,优先启动涉及中心城周边及五个新城的城中村改造项目,加快已批项目启动改造、动迁收尾和后续开发等工作。2024年计划完成零星旧改12万平方米、4000户,完成旧住房成套改造31万平方米,认定启动10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加大力度推进无卫生设施旧住房提升改造工作。
2.多层次保障住房安居需求。建立完善本市发展配售型保障性住房政策体系,推动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项目开工建设,计划建设筹措1万套以上。持续完善“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多层次租赁住房供应体系,加快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筹措和供应,计划新增建设筹措7万套(间)。加大力度做好“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为民办实事项目,计划新增筹措供应床位3万张以上,帮助外来人口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探索以趸租方式改善中心城区老旧小区老年家庭居住条件。做好廉租住房常态化申请供应工作。持续推进大型居住社区保障性住房及配套建设,制订实施新一轮大居配套三年行动计划。
3.多方面提升居住环境品质。推动完整社区建设。加大老旧小区改造力度,计划实施1500万平方米、300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推进军队老旧小区改造三年行动计划。持续实施共享充电桩示范小区建设、老旧电梯修理改造更新、高层住宅建筑消防设施隐患排查整治等实事项目,计划完成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3000台。持续加强物业行业监管,引导推动形成质价相符的物业服务价格调整机制。探索区域化物业管理模式。规范提升业委会日常运作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强维修资金和公共收益管理。有序推进房屋养老金、房屋体检、房屋安全保险等三项制度试点。
4.多举措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强农房建设管理,推动浦东、嘉定、奉贤、松江、青浦等区开展管理试点。搭建农房建设管理服务信息系统。更新市级通用施工图集,制订农户建房现场安全施工规范。开展乡村建筑师考核管理,加强乡村建设工匠培训,着力打造一批美丽宜居示范亮点项目。不断提高村内道路建设管养水平。针对“三高两区”和危旧农房等存量农户,持续推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力争签约农户安置房交付率达到65%。推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及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
(三)聚力强监管、促转型,全力深化工程建设领域改革。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在持续推进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上下功夫,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高质量发展产业新赛道。
1.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对照“获取经营场所”“促进市场竞争”指标,加快推进各项改革任务的分解立项、跟踪落实,积极筹备世界银行优化营商环境评估工作。以实现协同高效办理为突破口和着力点,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审查中心运行能级,完善数据交换标准、优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系统功能,推动线上线下政务服务深度融合和审批服务流程跨部门、跨区域重构。
2.稳步推进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深化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方案落地。加快绿色建筑标准体系迭代升级,探索绿色建筑体系与“好房子”建设体系协调融合发展,开展第二轮绿色生态城区试点创建。加强建筑能耗限额管理,完善新建建筑碳排放限额体系,推动近零能耗和零碳建筑试点,完善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技术目录。拓展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和空气源热泵等技术应用,开展“光储直柔”建筑试点,提升建筑与可再生能源一体化水平。鼓励新材料新产品研发应用,提高绿色建材应用比例,支持鼓励专精特新“小巨人”以及“隐形冠军”等建材企业发展。新建建筑外窗全面实施备案管理,推进成品门窗使用和建筑门窗品质性能提升。加强建筑废弃混凝土回收利用管理,推进建筑垃圾高附加值资源化利用。计划落实超低能耗项目200万平方米、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400万平方米。
3.大力推进行业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发挥数据要素调动在产业升级中的功能,推进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融合发展,提升预制构件智能化生产水平和装配式建筑品质,加快智能建造项目培育及经验复制推广。推动建筑师负责制扩大试点,研究适应建筑师负责制发展的现场监管模式和执业责任保险,会同浦东新区开展地区立法工作。推动BIM技术深化应用,在房建工程中全面试点开展BIM技术辅助施工图审查,进一步完善BIM标准规范体系和招标文件示范文本,持续开展BIM应用情况抽查和重点区域项目检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强化技术标准对人民城市建设的支撑,重点关注质量安全、绿色低碳、生态宜居等相关领域技术标准编制,稳步推进工程造价改革、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长三角工程建设标准和造价管理一体化等工作。深化建设行业用工制度改革,开展培育新时代建筑产业工人队伍试点。
4.持续提升建筑市场监管服务水平。建立完善市场、现场联动惩戒机制,严厉打击建筑市场违法行为。加快招投标电子化平台建设,推进建设工程招投标制度改革。探索个人业绩、职称评定、履职经历与企业资质管理、项目招投标等多方联动和全周期监督管理。加强企业资质审批监管,构建“宽进、严管、重罚”的市场监管机制。完善行业企业和从业人员信用档案,健全信用信息管理制度,形成以全覆盖信用体系为基础的事中事后监管模式。提升实名制管理能级,建立覆盖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注册执业人员的“一人一码”“一人一档”管理服务机制。试行用工管理和信用管理结合,保护工人工薪支付权益。
(四)聚力强治理、守安全,全力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坚持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管理数字化、智能化和城市服务精细化、精准化,加强源头治理、精准防控,建设韧性安全城市,为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强保障。
1.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实施新一轮城市管理精细化三年行动计划,持续开展短板弱项巡查处置工作,推动城市管理精细化优秀实践区建设。计划建设100个“美丽街区”,完成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130公里。修订城市网格化管理标准,提升网格化综合管理效能,加快建设和完善市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加强违法建筑治理,保持新增违法建筑整治高压态势,逐步消化存量违法建筑。进一步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完善热线功能、加强督察督办,做好精准派单和数据分析,高效响应市民诉求。加强热线专职队伍建设和热线数据分析运用,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助力各承办单位开展热线工单数量“削峰行动”。
2.深化城管综合执法工作。扎实开展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计划,持续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深化执行“一清单、两意见、三制度”。畅通执法队伍跨班组、跨街镇、跨区域、跨系统交流“四个循环”。完善权责清单、裁量基准等法制标准规范,深化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执行,继续开展街镇综合执法评议、依法行政指数评估和社会满意度测评,推动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统筹开展生态环境、小区环境、街面环境等重点领域执法,推进部门协作和长三角毗邻区域执法协同。落实服务商业新业态经营、包容审慎监管等优化营商环境举措,规范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和信用惩戒等制度执行。拓展非现场执法、分级分类监管应用覆盖面,提高执法监管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开发违法建筑治理、住宅物业监管等应用场景,加强建筑垃圾运输远程监管、教育培训、执法监督等信息系统应用,深化城管数字化转型。开展星级示范中队、数字化示范中队创建,进一步提高基层城管执法机构规范化数字化水平。
3.确保城市运行安全有序。聚焦燃气管理、房屋使用安全、玻璃幕墙、地下空间等重点领域,压紧压实各方安全责任,落地落细各项防控措施,坚决守牢城市运行安全底线。深入推进城镇燃气安全专项整治,推动实施燃气管道外损整治、瓶装液化气改造替代等重点任务,完成“为50万户瓶装液化气居民用户更换燃具连接软管及调压器”为民办实事项目。严格落实产权人和使用人安全责任,巩固自建房专项整治成果,建立完善自建房建设管理制度规范和标准体系。加强房屋基础数据库建设,建立房屋安全风险评估预警模型,完善跨部门房屋使用安全管理平台。建立玻璃幕墙安全性论证工作管理机制。开展地下空间安全使用管理社会满意度测评。扎实推进住宅小区高坠隐患排查整治、损坏房屋承重结构专项整治、高层住宅建筑消防设施隐患排查整治和市属保障性住房外墙外保温整治。
4.守牢施工质量安全底线。全面落实全员安全责任和项目人员到岗履职要求,全面落实建设单位首要责任和施工、勘察、设计、监理等各方质量责任。加大施工现场检查巡查和安全事故隐患处置力度,突出抓好危大工程管控。实施审图、住宅工程、深基坑工程、装配式建筑等工程质量专项提升行动,加强工程材料构件、建筑工程防水、工程质量检测等质量领域专项治理。健全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强化全过程风险管理,深入开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住宅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有关工作。加大“智慧工地”建设推进力度,推动治理方式转型升级。推进建筑工地标准化和“安全晨会”数字化建设,加强一线作业人员工伤预防安全培训,全面落实健康体检制度、持续改善现场住宿环境。完善消防审验工作制度、联动机制和政策宣贯,探索限额以下一般项目告知承诺制,支持既有建筑活化利用和城市更新工作。做好政府投资项目初步设计文件审查和工程建设抗震管理工作。
5.加强风险管控能力建设。推动应急管理综合平台升级改造,打造集业务支撑、信息汇聚、平战结合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平台。搭建“1+1+6”应急指挥框架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协同应对、避险为要、专业处置的联动机制。完善燃气、地下空间、建设工程等住建领域应急预案,健全住建领域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应急预案宣贯和应急队伍建设。深化城市治理风险清单管理试点,提高风险治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接入燃气、深基坑、玻璃幕墙、历史建筑、易积水小区等领域监测数据,探索实体化运作模式,开展全天候综合监测监控、预测预警分析和应急联动处置,加快构建具有上海城市特色的监测预警和应急体系。
(五)聚力强基础、提效能,全面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坚持整体性转变、全方位赋能、革命性重塑,更加注重依法行政、更加注重数字赋能,大力加强基础性工作,为推动住房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夯实根基。
1.持续强化法治化保障。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加快《上海市绿色建筑条例》《上海市浦东新区建筑师负责制若干规定》等法规规章的起草、修订和发布工作。持续提升文件制发质效,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政策制度环境。加强执法制度建设和监督问责,做好法治宣传培训。强化法治思维,围绕重大工程推进、“一江一河”滨水公共空间建设管理、城市更新、“两旧一村”改造、城市管理精细化等重点工作,加强政策协同联动,做好法律文件全生命周期管理,常态化开展评估和清理工作。清理、破除影响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制度障碍和隐性壁垒,提振经营主体信心。
2.持续推动数字化转型发展。编制2024-2026年住建行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启动第二轮数字化转型。加强顶层设计,打造“数字住建”基础平台。基本建成上海市CIM平台,提升平台功能,规范“CIM+”场景应用,有效支撑城市体检、城市更新、海绵城市、地下管线等工作。加快智慧工地建设和推广覆盖,配套工地安全质量管理需求,探索差异化监督巡查和分级管理。整合全市基础设施管理平台,升级城市维护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立足实战实效,加强新技术应用和数据治理,不断提高“两张网”运行效能。组织开展住建行业数字化转型优秀案例征集评选工作。
3.持续深化国际化交流合作。筹办2024年世界城市日系列活动和第四届城市可持续发展全球大会,开展第二届上海奖征集、遴选与颁奖筹备工作,在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中积极贡献上海样本和中国方案。深化拓展“世界城市日”品牌影响力,积极开展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城市旗舰项目合作,推动在沪设立联合国世界城市日专门机构。认真筹备“上海-东京”中日城市管理精细化研讨会、沪新论坛等活动,深入开展国际对标研究。探索国际合作办学,激发上海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内生动力。加强科技委海外专家工作室技术交流和合作研究。
4.持续强化行业专业化基础。积极培育科技创新平台,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保障和资源共享机制,组织实施行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滚动发布“十四五”重点推广应用新技术目录,做好新材料认定和工法评审,促进科技成果工程化应用与标准规范转化。实施各类人才选拔培养专项计划,开展东方英才领军项目等各类高层次人才的选拔推荐,举办2024“城市之星”上海城市治理青年人才创新大赛,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开展行业高水平职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举办第三届行业技能大赛。举办城市管理基层人员业务培训。推动住建系统期刊高质量发展。
5.持续加强综合性工作保障。坚持以城市体检促城市更新,持续完善城市体检指标体系和城市体检信息系统,围绕住房、小区(社区)、街区、城区(城市)等4个维度进一步扩大城市体检覆盖面,衔接城市更新重点区域,结合“好房子”、完整社区、美丽家园等建设任务统筹开展城市体检工作。组织开展“十五五”规划预研究,聚焦城乡建设协调发展、城市管理精细化、建筑业转型创新、住房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城市安全韧性等重点领域开展调研,提出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领域“十五五”规划基本思路建议。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维护工作,做好重点项目资金保障。规范预算资金管理,深化经济责任审计,保障城维护资金使用安全。强化住建行业统计工作,探索完善行业指标体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六)着力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和水平,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有力政治保障。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定不移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引向深入,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引导系统广大党员干部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着力锻造与现代化建设要求相匹配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人才队伍,深化提升“1+3+X”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和“处长大讲堂”等品牌,深入实施党委“四个循环”干部交流机制。健全完善各类人才选拔培养制度,大力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加强政校人才培养合作。持续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开展12345市民热线物业投诉“削峰斩尾”行动。加强超大城市现代化建设和治理面临的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问题研究和破题攻坚。深入实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三大行动”,开展新兴领域覆盖攻坚行动。积极构建系统行业“大宣传”工作格局,打造“全天候、多维度、立体化”宣传矩阵,做大做强“建设先锋”“夏令热线”等传统品牌,压紧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一刻不停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深化细化“四责协同”机制,常态长效深化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纠“四风”树新风,充分发挥各类党内监督、检查和政治巡察“利剑”作用,大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加大信访矛盾源头治理力度,提升人民建议征集能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