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2023年工作计划 ( 2023-02-01 )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新一届政府各项工作的开局之年。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总的工作考虑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精神,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真抓实干、担当作为,落实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要求,加快转变超大城市发展方式,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持续推动住建领域高质量发展,全力推动各项工作在新一届政府任期内,起步更加有力、成果更加彰显,人民城市建设更上台阶。重点推进六大领域、二十五项工作任务:

(一)聚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提升城市发展能级。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着力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推动城乡融合一体化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和乡村建设行动,把中央战略部署和市委市政府明确的重点工作,细化为“施工图”、转化为“实景画”。

一是以重大工程为牵引拉动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突出服务国家和上海重大发展战略,启动建设东方综合交通枢纽上海东站,开工建设13号线东延伸、21号线东延伸等轨道交通线,加快建设上海示范区线、崇明线、机场联络线等轨道交通线,推进沪苏湖铁路上海段、沪渝蓉铁路上海段、北横通道东段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上海博物馆东馆、世界技能博物馆等重大文化设施。修订市重大工程建设管理实施意见,系统推动管理模式改革创新,进一步强化资源性指标要素保障。加强专项督查和考核表彰,推广成熟经验和有效做法,更好解决方案稳定、征收腾地、设施配套等共性问题。保持稳中提速势头,发挥投资关键作用,市重大工程安排正式项目191项、完成投资2150亿元,其中新开工15项、建成26项,预备项目48项。配合推进全市为民办实事项目10件、32项。

二是以重点区域为先导打造现代化城市建设标杆。全面推进五个新城建设,加快建设海绵城市示范区、绿色低碳试点区,新建大型公共建筑全部执行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适度超前布局燃气基础设施。服务构建城市发展空间新格局,强化临港、虹桥和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等枢纽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编制实施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统筹“一江一河”开发、建设、管理和品质提升。推动黄浦江共青森林公园段等滨水公共空间贯通开放,打造“一江一河游览”等文旅精品和体育赛事活动。重点推进外滩—陆家嘴—北外滩、世博—前滩—徐汇滨江等区域组团开发,集聚科技创新功能,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建设世界级滨水区。出台海绵城市建设施工图审查与竣工验收管理办法,系统推进“1+6+5+16”海绵城市建设,新增50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完成100个海绵城市建设示范性样板工程。因地制宜推进综合管廊系统建设。

三是以“两旧一村”改造为抓手深入推动城市更新。科学统筹谋划、完善政策保障、强化责任落实,推动实现跨周期、跨区域、跨类别平衡。编制“两旧一村”改造市区两级规划,“实施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滚动推进,完成零星旧改12万平方米、0.4万户;完成28万平方米小梁薄板房屋等不成套旧住房改造;优先将中心城区周边、五个新城等区域的“城中村”改造纳入计划,启动10个改造项目。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方案,重点推进综合区域整体焕新、人居环境品质提升、公共空间设施优化、历史风貌魅力重塑、产业园区提质增效、商业商务活力再造等六大行动和老旧商务楼宇、外滩“第二立面”等更新改造。出台城维改革实施方案及配套文件,推动城维资金向重点实事项目倾斜,引导支持“两旧一村”改造、产业能力提升、历史风貌保护等城市更新公益项目。

四是以乡村建设行动为依托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加快推进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制定“新改扩建”农房建设管理办法,建立农房建设管理信息系统,推动设计、施工、验收等全过程管理,高水平推进自建房危房翻建项目和政府投资类乡村建设项目。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启动新一轮村内局部较差道路和临河有安全隐患路段整治。制订村内道路长效管护指导意见,开展长效管护星级村创建示范,提升村内道路规范化、数字化管理水平。编制名镇名村保护更新利用三年行动计划,打造上海古镇品牌。制定农民相对集中居住三年行动计划,优化完善推进机制,扩大金融支持试点,稳步推进“三高两区”和零星分散、危旧农房等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工作。

(二)聚力实现安居宜居,加快完善住房制度体系。抓住让人民群众安居这个基点,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完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加快满足人民美好居住需求。

一是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保持政策精准性和系统性,有效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强化市场监测分析和风险防范化解,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加强预售资金监管,切实维护购房群众合法权益。实施《上海市住房租赁条例》,进一步健全治理机制、规范市场秩序;优化住房租赁公共服务平台,改善服务水平、提升管理效能;构建多层次租赁住房供应体系,推动长租房市场建设。研究住房公积金支持住房发展路径,加大对保障性租赁住房和“两旧一村”改造等民生工程的支持力度,试行住房公积金支持租赁和贷款向多子女家庭倾斜政策。深入推动长三角公积金管理服务一体化。

二是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把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健全“绿色通道”建设机制,全年建设筹措保障性租赁住房7.5万套(间)。推动商品住房配建保障性租赁住房的集中配建项目与商品住房项目同步供地,增加近郊区“城中村”改造地块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的规划安排,进一步梳理和推进国企存量用地转型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强化保障性租赁住房“规建管服”一体化联动,加强规范管理,依托随申办“我要租房”应用场景,推动服务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更加便利。

三是不断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廉租住房“应保尽保”,有序开展常态化申请供应,兜牢居住民生底线。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优化共有产权保障住房相关政策,启动新一轮申请供应工作。全面完成大型居住社区市政公建配套设施三年行动计划,提高保障房源统筹使用效能,持续提升居住环境品质。探索善待城市建设、管理务工人员的新路径、新模式,着力解决外来建筑工人等城市建设运行一线人员安居问题,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建设新时代“城市建设管理者之家”,因地制宜打造一批“样板间”。

四是进一步深化“美丽家园”建设。开展特色(示范)小区创建工作,创建1000个新时代“美丽家园”特色小区、100个新时代“美丽家园”示范小区。加强水、电、气等管线协调,全年完成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3000台。实施1000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改造,推动小区及周边地区联动改造。统筹实施住宅小区老旧电梯修理改造更新、管线入地和停车设施建设等民生项目,新增10个共享充电桩示范小区,配合完成800个住宅小区地下车库移动通信网络覆盖,为100栋高层公房或售后公房实施建筑消防设施改造提升,为老旧小区内1000个既有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场所加装消防设施,继续推进市属保障性住房外墙外保温整治。修订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技术规定,逐步建立优秀历史建筑储备库。深化住宅小区综合治理,完善物业服务市场机制,提升物业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三)聚力治理效能提升,加快转变城市治理方式。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不断提高城市治理科学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助力建设宜居、智慧、韧性城市。

一是技术赋能推动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基本建成上海CIM底座,加强应用服务能力建设,拓展深化“CIM+”应用示范,推进数字孪生城市建设。建设和完善违法建筑治理、碳排放智能监管、保障性租赁住房申请、商办楼宇监测和防汛防台、雨雪冰冻等线上应用场景,推动与线下流程再造相融合,打造全域感知、全时响应、全程协同、全面统筹的城市管理精细化工作平台。探索基于综合杆设施的智能化管理应用,将综合杆打造成为具备“物联、数联、智联”能力,具有“安全可靠、集约高效、智能开放”特征的城市数字化转型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基座。持续深化嘉定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和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国家级试点工作。形成“数据采集、计算评价、诊断建议、行动计划”等城市体检工作闭环,完善城市体检信息系统,逐步形成“城市病”诊断体系。

二是绣花功夫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编制新一轮城市管理精细化提升行动计划(2024—2026年)。依托城市管理精细化工作平台,发挥“服务、协调、调度、监督、示范”等职能,实施城市管理补短板专项行动,推动城市管理水平实现“底部抬升”。聚焦建筑、滨水、街道、绿化、地下空间等城市空间品质提升,建成100个“美丽街区”,更好与“美丽家园”建设进行协同联动,推动城市环境品质实现“整体抬升”。更加注重在细微处下功夫、见成效,协同推进文化围墙建设等一批富有温度的城市管理精细化典范项目。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完成100公里,持续推进无架空线全要素整治示范片区和示范道路创建。违法建筑治理向纵深推进,重点类型违建基本清库,无违建示范街镇创建累计达到100个以上。编制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管理办法,深入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推动城市公共空间开发、开放。组织开展城市管理精细化示范区创建,推动上海城市管理精细化从示范点到示范区、从专项示范到综合示范的迭代升级。加强热线管理,提升市民群众在家庭装饰装修等领域的满意度。

三是加强依法行政和综合执法,深化法治政府建设。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扎实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围绕中心、科学立法,加快推进《上海市人民城市建设与治理若干规定》(暂命名)立法工作和《上海市绿色建筑条例》立法调研。完善基层立法联系点平台功能,推动立法与改革相衔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依法保障人民权益。深入推进城管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深化落实“一清单、两意见”,全面实施城管执法人员职级晋升、绩效考核和转任交流等三项制度。深化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执行,推动重点领域行政执法指导案例全覆盖,推进处罚裁量基准全覆盖。深化管理与执法联动平台应用,统筹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城管执法协作机制。加大环境污染执法力度,深入开展小区环境治理、街面环境治理,高标准做好第六届进博会执法保障。深化网上办案系统“非现场执法”模块应用,坚持“风险+信用”监管相结合,科学确定检查频次。建设全市统一、覆盖“教学用、管评考”全要素的教育培训管理系统。对接市区街镇城运平台,实现投诉全量数据实时共享。开发建筑垃圾跨部门联合执法应用场景,深化全市城管执法数据中台建设。开展执法案卷评查、“三项制度”执行专项监督检查,试行以专用信用报告代替有无违法记录证明。持续开展规范中队和示范中队创建。

四是强化宣传交流和“一网通办”,提升行政服务效能。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世界城市日全球主场活动上的贺信精神,完善世界城市日平台功能,配合做好首届上海奖颁奖工作,推进上海指数、2023版《上海手册》和《上海报告》、《上海实践》等一系列城市可持续发展成果出台。深化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第二届联合国人居署大会,与人居暑签署五年合作协议,筹办第三届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和城博会,研究推进联合国二级机构入沪,不断完善世界城市日社会参与机制。围绕中心工作、紧贴行业实际,依托主流媒体、统筹网上网下,积极开展专题宣传活动,充分展现住建行业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精神风貌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图景。推动“一网通办”改革向纵深发展,强化数据和技术赋能,着力提升政务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智慧化水平。以“新增购买共有产权保障住房(贷前提取)”免申即享、共有产权保障住房全周期管理服务“一件事”、25个“双一百”事项线上线下全过程智能化改造等为重点,打造“智慧好办”金牌服务,推动政务服务办事过程更智慧、更便捷。全面开展“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做好人民信访工作,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

(四)聚力科技创新突破,加快建筑业可持续发展。扭住绿色化、低碳化这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加快制度革新和科技创新,树立科技创新全链条观念,推动建立健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健全完善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

一是引领产业赛道,加快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指导新一轮绿色生态城区建设,实施既有城区绿色低碳改造更新。全面推进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方案落地,聚焦超低能耗建筑规模化发展、既有建筑规模化节能改造、建筑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等重点举措,编制“碳达峰作战图”和近零能耗建筑技术导则;全年落实超低能耗建筑项目200万平方米,本市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总量控制在4314万吨左右。围绕超低能耗建筑材料体系、高性能低能耗门窗系统和超低能耗建筑设备体系,推动科创攻关和产业发展。建设公共建筑碳排放智慧监管平台,推进装饰装修工程同步实施建筑节能改造,实施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400万平方米。完善装配式建筑评价体系,培育智能建造试点项目,全面提升装配式建筑工程质量。完善处置监管机制,规范回收利用行为,加强建筑废弃混凝土资源化利用,推动绿色建材研发和成果转化。持续推进道路照明设施节能改造,推动本市道路照明绿色、智能发展。

二是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工程审批制度改革。对标世行宜商环境评估,启动新一轮对标改革工作。实施工程建设领域“优化营商环境6.0版”,坚持全流程、全要素、全覆盖,推动建立多评合一、多测合一、多验合一、验登合一的综合审批制度,持续加强系统集成、深化政府职能转变,持续优化投资环境、引导社会投资预期。升级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推进服务监管数据及时归集共享和运营管理,各类审批服务事项只进“一系统”。发挥审批审查中心牵头协调作用,加快各类审批服务事项入驻,推动线上线下政务服务深度融合,实现“一站式”协同高效办理。狠抓助企纾困政策落地见效,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全面做好建筑业稳增长工作。

三是提升科创动力,强化标准定额和人才支撑。完善工程建设地方标准体系,推动超低能耗建筑、绿色建筑、建筑节能、装配式建筑、BIM、消防、抗震、质量安全等8类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的编制和发布,强化对城市建设重点领域的支撑功能。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攻关,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工程化应用,加强与工程建设标准的对接转化。建立“人、材、机”消耗量采集机制,修订“工程造价数据标准”,建立专业工程指标指数数据库,深入推进工程造价管理改革任务。健全长三角造价合作交流机制,推动规则共定、信息共享、管理共商、人才共育等一体化工作。持续助力人才高地建设,深入实施人才安居工程,推进行业高技能人才教育、鉴定、培训和竞赛,推动政校合作人才培养联盟落地,加强上海建设交通HR联盟建设。挖掘自身优势和特色,协调新设高职院校备案和新生招录,完成首届上海市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培育选树。筹办第二届行业技能竞赛,推进行业考培相关工作。加强劳务用工管理,提升实名制管理水平,培育高技能建筑产业工人队伍。

四是锚定转型方向,提升行业服务和管理水平。扩大建筑师负责制试点实施范围,鼓励乡村建设、城市更新、政府投资的科教文卫项目及五个新城、“南北转型”等区域先行先试,探索相适应的行政审批、政府监管和项目管理体系。进一步推行BIM施工图审查和竣工模型交付,实现在五个新城中更高水平应用。完善工程招投标领域制度建设。推进建设工程企业资质改革,优化市场准入和人员资格管理,推进长三角范围内二级建造师互认。建立覆盖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领域企业和从业人员的信用档案,健全信用评价体系,拓展信用结果应用。强化建材产品备案事中事后监管,加强市场和现场联动,加大不合格产品查处力度。推行工程款支付担保制度,加强施工过程结算和审核,维护建筑企业合法权益。

(五)聚力隐患排查整治,加快建设安全韧性城市。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从严从快狠抓问题整改,坚决防范遏制较大及以上事故发生,以系统性防控守牢城市运行安全底线。

一是加强城市运行安全管理。推动建筑玻璃幕墙入网纳管全覆盖,强化隐患自动发现和精准推送功能,及时采取避险措施。建立空中坠物风险排查机制,规范住宅小区建筑外墙墙面及附着物、附属构件隐患治理,实施房屋高坠专项安全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推动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成果转化应用,建立城市典型灾害评估分析模型,开展城市治理风险清单制度试点。妥善应对和处置住宅小区、建筑工地、地下空间、防台防汛、防暑防冻等领域突发安全事件。修订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演练,加强值守和物资储备,夯实基层应急能力基础,推动综合救援体系建设。

二是提高施工安全质量水平。切实履行“三管三必须”要求,全面构建以建设单位为首要责任主体的安全质量责任体系,强化安全质量风险防控和重大隐患排查整治。持续开展建设工程一线作业人员技能等级评价和工伤预防安全培训,全面落实未经安全培训不得上岗作业制度。持续推进安全生产治理行动,全面落实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排查治理。完善监管、考核和执法衔接机制,组织开展专项治理行动,依法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打造“保险+风险控制服务”模式,发挥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责任险功能,推行住宅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促进社会化风险控制服务与施工监管体系深度融合。完善住宅“预看房”制度,切实提高住宅工程质量品质。加强工地现场建筑用砂管理。加快智慧工地试点项目建设,基本形成智慧工地“1+1+N”建设框架体系,推动工地安全质量管理由“人防”向“技防”转变。统筹做好建筑工地疫情防控、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提升工地现场管理水平。针对既有建筑改造

等出台相关管理规定和标准规范,完善建设工程消防审验

制度。

三是推动安全隐患专项整治。扎实推进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常态化阶段排查整治工作,落实安全管控和分类整治,研究建立房屋定期体检、房屋质量保险等相关制度。制订管线管理办法,建立审批联动机制,建设信息管理综合平台,进一步完善“设施一张图”、“隐患一张图”、“治理一张图”、“监测一张图”动态监测长效机制。持续开展老化管道评估,建立区域管网更新改造计划,实施200公里老化燃气管道的更新改造。编制新一轮燃气安全生产三年(2023—2025)行动计划,强化燃气场站和管道安全运行整治,巩固优化瓶装液化气配送服务。提升用户端安全用气水平,继续推动2.0版燃气智能表更新,为不少于50万户管道天然气居民用户更换燃具连接软管,为高龄独居老人加装燃气报警器不少于10万台。

四是加快推进智慧应急建设。对接城市管理精细化工作平台,完成应急管理、救援指挥、大数据分析应用、重点目标可视化视频轮巡等功能开发,打造高标准应急管理综合平台。修正完善地面塌陷风险防控模型,建设地面塌陷风险防控预警平台。按照“实战管用、基层爱用,群众受用”要求,运用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探索建立城市暴雨内涝水文水动力耦合模型、住建系统汛期综合风险评价算法,完善防汛防台工作场景和房屋安全管理工作场景。完善地下空间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搭建地下空间综合管理信息平台,试点建设地下空间动态感知网络和隐患风险预警指标及模型。

(六)坚定不移深化全面从严治党,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强化“一盘棋”工作格局,有力带动各级党组织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带领广大干部职工投身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实践,全面推动中央和市委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落实。

一是全面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面向全体党员开展多形式、分层次、全覆盖的全员培训,完成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集中轮训。坚持把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理论学习中心组重要内容,作为基层党组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常态化学习内容,依托各级各类资源广泛深入开展基层宣讲,持续扩大宣传覆盖面、增强宣传穿透力。着眼“四个结合”,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以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二是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始终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带领广大党员干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坚持把“四个放在”作为思考和谋划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引领广大党员干部职工自觉担负“排头兵、先行者”的政治使命,先行探索上海超大城市现代化建设和治理新路。加强政治监督,推动中央和市委决策部署落地见效。强化理论武装,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部署,扎实有序开展主题教育,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

三是持续巩固深化党建引领下的“一盘棋”工作格局。完善党建引领重大任务落实机制,聚焦超大城市现代化建设和治理面临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关键性问题,组织系统单位有效运用联组学习、联合培养、联动资源、联手攻坚等工作模式,持续探索党建引领、赋能创新、协同联动的新举措。提升党建引领人民城市建设品质效能,全力推动一批“两旧一村”改造重点项目取得实质进展,加速推进各项民心工程、民生实事。推进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系统升级完善,探索建立“一人一档”、“一人一卡”、“一人一码”。开展住建领域安全韧性治理的精细化模式课题研究,深入探索增强城市安全韧性的实施对策。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实践探索,深入实施先锋行动、联建行动、强基行动。

四是为推进超大城市现代化建设和治理提供坚实干部人才队伍支撑。树立行业“大人才观”,鲜明树立重实干、重实绩选人用人导向,用好系统优秀干部专项调研成果,健全选拔培养优秀年轻干部常态化工作机制,推动干部充满激情、富于创造、勇于担当。用好全市“五个一批”平台和党委“四个循环”干部交流,搭建优秀干部比选平台,进一步推进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积极选派优秀干部到改革开放、创新发展主战场以及急难险重一线经受锻炼,加强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历练养成。加快落实各项人才安居政策,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项目工程,高质量开展行业人才选拔、推荐和培养,深度助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

五是压紧压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持续放大“建设先锋”党建品牌效能,以点带面引领系统各级党组织增强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进一步压实各级党组织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巩固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四责协同”机制,推动管党治党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巩固完善党委与驻委纪检监察组党风廉政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发挥好巡察监督“利剑”作用,持续深化巡察“回头看”,将巡察与审计、干部管理等各类监督统筹衔接,强化监督联动协同。持续深化模范机关创建,加强机关精神文明建设。驰而不息纠“四风”树新风,锲而不舍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