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江两岸地区公共空间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年~2020年) ( 2018-10-12 )

黄浦江两岸地区公共空间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2018年~2020年)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市浦江办牵头会同各成员单位于2014年制订了《黄浦江两岸地区公共空间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年~2017年)》,为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建设和核心区滨江45公里贯通工程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对引领黄浦江两岸地区发展发挥了重大的积极影响。

  2016年8月,市委、市政府要求继续遵循“百年大计、世纪精品”原则,聚焦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建设,逐步将生产型用地和岸线转变为市民健身、休闲、观光、旅游的公共活动空间和生活型岸线,到2017年底基本实现从杨浦大桥到徐浦大桥45公里滨江公共空间贯通开放。一年多来,各部门(单位)“不打折扣、不搞变通、不降标准”,以抓铁有痕的工作作风,以攻坚克难的顽强精神,实现了“还江于民”的承诺。

  贯通是阶段目标和基础要求,提升是长久永恒的主题,贯通工程为进一步提升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的环境、品质、服务、功能打开了巨大的空间。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年~2035年)》,上海要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成为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和生态之城,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黄浦江两岸地区作为全市战略性的功能、生态、文化、风貌、公共活动的廊道与轴线,承载了高品质的中央活动区、标志性的城市空间以及重要的生态廊道等复合功能,在提升城市能级、激发文化活力、塑造城市门户和标志景观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为更好地谋划黄浦江两岸地区未来发展,实现人民群众对上海世界级滨水区和国际化大都市的美好期许,站在更高的起点,适应更新的要求,指导黄浦江两岸地区公共空间进一步拓展和提升,特制订《黄浦江两岸地区公共空间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年~2020年)》。

一、指导思想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遵循“开放为本、生态为先、活力为主”的基本原则,以滨江空间大开放为导向,拓展滨江空间,完善滨江功能,激发滨江活力,提升滨江品质。

  开放为本。将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向全体市民开放作为一以贯之的出发点和切入点,打造共享、畅通、可达的滨水公共空间体系。

  生态为先。滨江公共空间以绿为主,注重生态效应,打造滨江绿脉,并通过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等活动将滨江绿带逐步覆盖至规划“留白”区域。

  活力为主。根据不同的滨江空间区域,与腹地城市功能衔接和补充,合理配置各类公共配套服务设施,营造文化、体育、休闲、旅游良好氛围,成为凝聚人气的城市活动新地标。

二、总体目标

  立足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总体目标,黄浦江两岸地区公共空间建设的愿景是:营造可漫步、可阅读、有温度的魅力水岸空间,成为全球城市生活核心的美好舞台,引领浦江两岸逐步塑造为世界级的滨水区域。

  2018年至2020年,黄浦江两岸地区公共空间建设行动目标:

  一是“提升品质”。着力提升以核心段45公里为重点的滨江公共空间品质,稳步推进重点区域的功能开发和建设,形成空间连续、环境优美、品质高端、凝聚人气的公共活动新地标,初步建立黄浦江文化品牌、上海旅游第一品牌,“世界级滨水公共开放空间”整体景观形象品质基本成型。

  二是“拓展空间”。以核心段45公里为起点,继续扩大贯通工程的红利效应,将滨江公共空间沿景观道路和河道向腹地拓展,向核心段45公里之外的南北两侧延伸,逐步形成更系统、更完整、更丰富的滨江空间和生态体系,并带动沿线区域的城市更新和功能重塑。预期新增贯通滨江岸线约5.5公里、新增绿地和公共空间约160公顷。

三、行动原则

  本计划主要涵盖四个方面,即完善空间景观、增强活力功能、提升服务管理、改善公共交通。原则要求是:

  1、完善空间景观:构建开放共享、完整丰富的公共空间体系,全面提升滨江景观形象、人文风貌与生态品质。

  加强品质提升。注重滨江公共空间的生态效应提升、文化内涵彰显、景观形象展现、历史风貌资源的保护利用,塑造高品质的迷人滨江风貌。

  加强系统完善。核心区段由滨江向腹地纵向渗透,带动腹地功能与滨江空间联动发展。核心区段以外滨江区域向南北两侧延伸,提升空间系统性,使滨江空间融入城市公共空间网络。

  2、增强活力功能:引入文化、旅游、体育等方面丰富多元的活力功能,提升滨江游憩魅力,提供精彩纷呈的活动体验。

  注重活力激发。赋予滨江空间丰富的功能,激发空间活力。根据滨江不同区段特色,规划不同类型和尺度的活动空间场所,引入多元活动。培育文化、体育、旅游等功能特色。

  注重文化彰显。梳理和挖掘滨江优秀历史建筑、工业遗产等风貌资源,充分保护利用,展现沪韵文化魅力,并培育博物博览、展示等文化功能特色。

  注重和谐共享。以“还江于民”为核心,将滨江公共空间塑造为面向市民、游客等不同人群共享的“城市客厅”和“美好舞台”。

  3、提升服务管理:构建人本关怀、类型丰富、智慧舒适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提供高标准、多样化的配套服务,并形成长效服务管理机制。

  高标准建设。参照《黄浦江两岸滨江公共空间建设导则》、《黄浦江两岸旅游者游览导览标识设置导则》、《黄浦江两岸旅游公共服务发展规划》等相关规范文件,高标准配置滨江服务设施。

  多类型配置。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公共空间的特点和需求,差异化、多样化、人性化配置包括游憩便民服务、市政配套等多类型的公共服务设施,构建完善的服务保障体系。

  注重人性化。以人为本,面向游憩、居住、办公等各类人群在滨江的不同活动需求开展设施布局与建设,提供差异化、细致化的精准服务。

  注重智慧化。推进无线网络、虚拟场景、智能技术等运用,创造智慧化的滨江服务设施环境,逐步实现人与空间环境的互动,提升设施服务的便捷度与舒适感。

  4、改善公共交通:构建集约低碳、水陆联动、具有特色的公共交通体系,为滨江游憩活动提供畅达便捷、注重体验的交通配套支撑。

  公交优先、绿色优先。坚持公共交通优先,倡导慢行交通和绿色低碳的出行方式。

  水陆一体,网络联动。建设包括轨道交通、地面公交、水上交通、慢行交通、静态交通在内的一体化交通网络系统,加强各系统联动,提高交通效率。

  强化特色,注重体验。注重滨江交通的特色化和体验感塑造,不仅将交通作为通勤工具,也作为游憩体验的独特方式。

四、主要任务

  (一)空间景观建设

  1、核心区段

  (1)继续完善核心段滨江建设,基本实现从“通道”向“空间”的转变。以45公里贯通“三道”为基础,由临江第一层面的线性空间逐步扩展到面状空间,形成具有一定空间规模、配套设施完善的公共活动区域。结合滨江部分特殊用地的功能更新,进一步优化绕行贯通节点的“三道”线路和通道规模,提升“三道”全线的亲水性、畅达性、舒适性等贯通体验。重点项目:杨浦滨江南段(至定海路桥),虹口滨江扬子江码头段,黄浦滨江南外滩段、世博园区段,徐汇滨江云峰油库段、梦中心段,浦东滨江世博文化公园、卢浦大桥桥下空间等滨江公共空间。

  (2)注重滨江公共空间景观提升,打造“浦江游览”新亮点。聚焦滨江核心区段,推进实施美丽街区、景观灯光、公共艺术、绿化改造等工程,进一步提升空间品质和城市景观,凸显大都市风貌形象的代表作用。重点项目:黄浦江两岸景观灯光改造提升工程,中山南路-外马路等滨江道路架空线入地与“多杆合一”工程,浦江两岸轮渡、公务、旅游等码头设施及驳岸景观美化工程等。

  (3)继续扩大滨江贯通的红利效应,构建滨江与腹地网络化公共空间体系。积极引导核心区滨江公共空间沿黄浦江支流河道、道路街巷、绿化走廊等向腹地延伸拓展。逐步改造滨江区域城市街道,优化空间布局,增加配套设施,改善环境效果,提升人气活力,塑造滨江区域悠闲漫步的宜人氛围。优化滨江区域慢行空间,将滨江“三道”与腹地顺畅衔接,形成人性化的慢行网络。重点项目:浦东新区后滩世博文化公园,黄浦区董家渡D地块、会馆街、外萃丰弄、新码头街等绿地公园,杨浦大桥、徐浦大桥等桥下空间广场绿地,沿苏州河、杨树浦港、虹口港、川杨河、龙华港、机场河、淀浦河等支流水系公共空间贯通及滨水景观提升,沿枫林路、丰谷路、南京东路、东安路、小木桥路等道路绿化景观与街道人性化改造,滨江区域慢行空间网络建设等。

  2、非核心区段

  (1)浦东、杨浦、徐汇等紧邻“45公里”区段,结合城市空间规划和地区发展需求,适度延伸拓展滨江空间。杨浦区以复兴岛为界,全力打造杨浦滨江南段公共空间,向东拓展至定海路桥。徐汇区实现区域滨江公共空间基本贯通,向南拓展至徐汇-闵行区界(关港)。浦东新区结合中海船厂地块综合开发,向南拓展至浦东-闵行区界,与闵行郊野公园形成贯通空间。重点项目:杨浦区滨江公共空间三期和五期工程,浦东新区三林-外环-中海船厂地区绿地和滨江空间贯通工程,徐汇滨江公共空间南延伸工程等。

  (2)宝山、闵行、奉贤等外围区段,积极开展生态修复及滨江空间示范段建设。引导各区在滨江人流活动相对密集或生态环境影响相对负面的局部区段,加强沿江用地、岸线码头等规划研究,以生态修复为抓手,推进滨江“绿道”等工程建设,逐步提升滨江环境面貌,为后续功能提升做好储备。重点项目:闵行吴泾、奉贤西渡等区域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工程,闵行区浦江镇滨江空间、浦江郊野公园二期、紫竹段滨江空间,宝山区吴淞港滨江空间,浦东新区滨江森林公园二期,浦东高化、凌桥水厂地区、上港九区和十区等转型发展规划研究等。

(二)活力功能建设

  1、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带动滨江能级提升。以上海代表性创新产业统筹引领滨江地区产业发展体系,差异化引导产业定位。提升创新产业环境,加强对空间载体、环境品质的建设,深入挖掘杨浦、徐汇、闵行滨江的科教文创资源和潜力,集中建设若干创新功能区,树立业态示范。重点项目:全力推进虹口北外滩地区贯通和综合改造提升工程,打造一个“新外滩”;加快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后续工程、邮轮城核心区建设,推进宝山滨江邮轮经济产业链健康发展;聚焦杨浦滨江创新发展,推进渔人码头三期、兰场和兰路商办项目、杨树浦发电厂综合开发建设;着力文化和科创先导,加快徐汇滨江西岸传媒港、梦中心、恒基中心等建设。

  2、活化工业历史遗产,展现城市文脉底蕴。系统梳理黄浦江两岸工业遗产、历史建筑、风貌资源,在合理保护历史功能、空间和技术特色的基础上,探索多样化的保护利用与转型发展新模式,加强城市历史发展脉络和区位特色展示。重点项目:杨浦滨江南段工业遗产群、黄浦滨江江南造船厂、徐汇滨江上粮六库、浦东滨江民生码头等系列工业遗产群落保护和再利用。

  3、重塑浦江文化品牌,打造滨水文化高地。整合滨江地区公共文化资源,优先布局沿江层面特色文化公共活动设施,营造浦江滨水文化带。聚焦徐汇滨江及浦东世博、民生、上海船厂等重点区域,传承上海文脉优势,积极开展形象推介和国际国内文化交流活动,打造上海文化交流重要标的。重点项目:浦东大歌剧院、民生文化城,徐汇星美术馆、观复宝库、西岸美术馆、水边剧场,杨浦区百年工业文明展示长廊等。

  4、丰富滨水特色活动,提升运动游憩体验。依托滨水沿河资源,推动体育设施、特色体育项目和赛事活动的集聚,打造以“水上”运动为特色的黄浦江体育产业发展轴。组织策划品牌性的体育赛事、文化演艺活动、节庆活动、展览活动等,丰富滨江游憩体验。重点项目:规划建设划船俱乐部、游艇基地等水上运动设施,组织上海马拉松、上海杯帆船赛等体育赛事活动,开展露天剧场、露天电影、滨江户外演出等文化演艺活动及艺术节、美食节、旅游节、音乐节等节庆活动;推广城市空间艺术季、艺术品博览会等展览活动。

  (三)提升服务管理

  1、服务设施。根据滨江空间功能和需求,整合统筹区域周边公共服务资源,合理布局游憩便民服务设施,建立涵盖文体休闲、零售餐饮、旅游咨询服务、骑行跑步驿站、公共卫生间、应急卫生医疗点、母婴室、警务服务、标识导引、安全预警、无障碍等全要素、多类型服务设施体系,并体现深度人性化关怀,满足不同人群的差异化需求。重点项目:45公里滨江公共空间游览标志标识系统,滨江区域公共卫生间布点和景观改造,浦东新区公共服务圈和公共服务点建设,黄浦滨江董家渡D地块配套公共设施、五里桥志愿者服务中心建设等。

  2、市政配套。继续完善城市街道家具、智慧旅游设施、无障碍设施、安全救护设施、机动车公共停车、自行车停车点、自行车租赁点、自助充电设施、道班房等市政配套设施,进一步提高便捷度和辨识性,并与周边空间环境相互融合。重点项目:加快推进杨浦大桥、徐浦大桥等公务码头基地建设,核心区滨江公共空间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系统建设,同步完善停车导引系统。

  3、长效管理。进一步明确贯通开放后的滨江公共空间管理责任,落实分工,构建长效管理机制,不断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高品质服务质量。滨江地区陆域和近岸水域网格化管理全覆盖,强化视频监控、网格管理、交通运行、公共秩序等数据信息的综合采集和分析利用,打造“智慧滨江”,实现“三全管理”,保障安全有序。

  (四)提升公共交通

  1、加强水陆联动。配合重塑黄浦江旅游品牌要求,推进黄浦江水上游船码头、水陆联动交通枢纽以及水上运动游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轮渡码头、旅游码头等综合利用。重点项目:虹口秦皇岛码头、浦东东方明珠码头等候客大厅提升改造,徐汇梦工厂、港口轮渡站及杨浦时尚中心等旅游集散综合体建设。

  2、优化公交体系。新辟沿江公交线路,覆盖公交空白地区。优化、调整、延伸公交线路至滨江地区,串联轨交、公交、轮渡等站点。继续研究推进滨江中运量等新型公交系统,缓解沿江地区轨交不足矛盾,并提供低碳绿色的观景游览交通方式。

  3、完善路网建设。优化滨江规划路网系统,提高区域路网密度,加快推进以杨浦滨江、徐汇滨江等区域支路系统建设,并配合江浦路、隆昌路、龙水南路等越江隧道建设完善路网配套。

五、保障机制

  (一)加强统筹协调。坚持“市区联手、以区为主”指导思想,进一步加强市、区浦江开发机构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作用;纳入市重大工程“绿色通道”平台,提高前期审批等工作效率,加强重点项目计划管理和目标进度考核;建立常态化的土地收储工作协调机制,加强重点区域、重点项目的动迁力度;完善综合管理工作机制,发挥网格化综合管理平台作用,继续加强市区街镇等部门联勤联动。

  (二)加强规划引领。加快推进闵行滨江、奉贤滨江、杨浦滨江中北部、宝山滨江南部等区域规划研究和编制工作,加强黄浦江两岸地区的区位功能、公共空间、景观绿化、水陆交通、文化体育、旅游休闲等专项规划研究,完善与滨江地区开发相适应的建设和管理标准,为滨江后续开发提供指导。

  (三)加强宣传引导。加强文明旅游、安全防范、大客流预警引导等宣传工作,倡导市民、游客安全进出、文明使用黄浦江两岸滨江空间,遵守规定要求,遵从现场管理;推动社会组织、街道和周边社区志愿者,参与滨江空间管理。

  (四)加强经费保障。建立健全与设施规模、管理标准等相适应的维护投入机制,确保各类设施得到及时有效维护;完善各级政府预算管理制度,加大滨江公共空间区域内的城管执法、秩序维护、环境保洁等方面的管理力量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