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1099号提案的答复 ( 2025-05-12 )
“关于上海超高层建筑风险隐患与智慧化管理的提案”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您从上海超大城市治理需求出发,客观分析了上海超高层建筑面临的安全隐患和管理挑战等现状问题,从建立智能化风险监测与预警系统、智能化消防管理、数字孪生技术赋能建筑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智能电梯与垂直交通管理系统、基于区块链的安全管理与责任追溯等方面提出了具有参考价值的对策建议。我委会同市市场监管局、市房屋管理局等部门进行了认真研究,已积极吸收采纳,并不断推进相关工作。
一、相关工作情况
(一)开展超高层和高层建筑运维安全相关科技研发。近年来,我委先后立项《既有高层建筑全过程更新改造技术研究》《上海城市更新背景下既有百米高层公共建筑适应性、前瞻性改造方法研究》《既有高层建筑功能品质提升改造综合技术研究》《北外滩480新地标超高层项目结构设计关键技术研究》《建筑全生命周期数字化协同管控平台技术研究》等科研项目,围绕建筑结构、既有建筑更新、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数字化管控等方向开展研究,解决建筑消防安全隐患、结构安全风险等问题。
(二)加强超高层和高层建筑监测预警系统建设。2022年,我市相关部门联合印发了《上海市特大桥梁、发射塔、高层建筑设置强震动监测设施管理办法》,通过强制监测与规范化管理,将超高层建筑的安全管理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防控”,是上海韧性城市建设的重要举措。
以上海中心大厦为例,其布设的健康监测系统从施工阶段到运营阶段,开展了全生命周期健康监测。在结构响应方面,布置逾300个加速度传感器,实时监测风振、地震等引起的结构动力响应,通过光纤光栅传感器监测核心筒、外幕墙等关键部位的应力变化,采用高精度静力水准仪监测地基沉降和建筑整体倾斜。2019年,台风“利奇马”过境期间,监测显示顶部最大位移约0.9米,阻尼器有效抑制振动,建筑无结构性损伤;2023年,江苏盐城4.7级地震中,监测到楼体加速度0.03g,远低于设计抗震标准(0.1g)。上海中心大厦的健康监测系统不仅保障了建筑自身安全,验证了上述《办法》的技术可行性,并为其他超高层建筑项目提供了可复用的“监测设计-数据分析-决策支持”闭环模式。
(三)加强常态化消防管理和智慧消防建设。近年来,我市相关部门在督促物业服务企业开展设施设备维护管理、应急预案演练、加强日常巡查等工作的同时持续推进消防设施物联网建设。2018年,我委发布上海市工程建设标准《消防设施物联网系统技术标准》,为国内第一部关于消防设施物联网的技术标准,对系统设计、施工、运行管理作出规范。2020年,本市修订《上海市消防条例》,明确了“相关单位配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固定灭火系统和防排烟系统等消防设施的,应按照规定设置消防设施物联网系统,对消防设施信号进行实时监控”的要求。消防设施物联网的应用,为建筑,特别是高层建筑的管理单位全面感知消防设施运行状态,提升消防安全管理水平提供了有效的科技手段。目前,全市3156栋一类高层公共建筑、609栋二类高层公共建筑已设置消防物联网系统并接入消防大数据应用平台。
(四)“BIM+”技术赋能建筑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我委对发布的《上海市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指南》中相关应用要求进行了细化,便于指导BIM技术的实际应用。如应用项“建筑性能模拟分析”,可适用于多个阶段,明确了可通过对火灾烟气和人员疏散的模拟分析,验证建筑消防设计的安全性,并可为后期运维提供参考;如运维阶段的应用项“应急管理”,可适用于在BIM运维系统中内置编制好的应急预案,包括人员疏散路线、管理人员负责区域、消防车等进场路线等,以及对应急预案进行模拟演练。
目前,在重点领域实践中,已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数字孪生标杆项目。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杨浦大桥数字孪生系统通过“观、管、防”一体化管控,实现桥梁病害处置率100%、危化品车辆违规事件清零、超限通行频次下降至每月10次以内,显著提升桥梁安全韧性。在大型公共建筑方面,上海天文馆依托数字孪生平台对接12大核心系统,深度融合AI算法实现应急疏散仿真推演和客流热力分析,年均安全演练效率提升40%,充分展现了数字孪生技术在智慧运维中的深度潜力。
(五)高度重视电梯安全管理工作。近年来,我市先后发布《上海市电梯安全管理办法》《上海市智慧电梯信息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本市智慧电梯信息管理工作,深化了电梯大数据分析应用,提升电梯智慧监管水平。截至2024年底,本市12.13万台电梯已加装远程监测装置,住宅电梯物联网覆盖率56.11%,市智慧电梯平台接入数据量突破亿条。部分超高层建筑已率先引入基于AI的电梯运行管理系统,能够预测使用高峰期并动态调整电梯调度策略,有效减少了拥堵,提高了电梯运行效率。例如,日立电梯与陆家嘴集团合作的前滩21-03地块项目,全面应用先进数字化科技,采用高速双轿厢技术及FI-700群控系统,单位时间内运送的人数比单轿厢提升了约一倍,大大提高楼宇交通运力,缩短乘客等候时间,优化乘梯体验。在应急救援方面,部分智能电梯配备了应急电梯定位和救援系统,通过与智慧电梯平台的联动,能够在突发情况下快速响应。当电梯发生故障困人时,系统能自动定位电梯位置,并将相关信息及时推送至救援人员,大大缩短了救援时间。
(六)开展区块链技术应用典型场景研究与建设。上海在建筑领域已经落地应用的区块链项目包括普陀区梦清园环保主题公园内的上海老啤酒厂建筑改造项目,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建筑部件的“出生证”全程上链,每扇门窗的生产、安装信息可永久追溯,便于未来维护与责任判定。静安区中港汇·静安、恒基688广场、环智国际大厦等利用区块链技术助力破解建筑减碳难题,实现每一千瓦时电的消耗都被区块链精准记录,每一克碳都可追溯,并通过“建筑能碳链”生成不可篡改的“数字指纹”,成为企业申请绿色贷款、参与碳交易的权威凭证。
二、下一步打算
(一)加快政、产、学、研、用融通发展,科技赋能本市超高层和高层建筑运维安全和智慧管理。结合行业科技创新管理工作,根据“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结合提案建议,将在我委2025年科研项目申报指南中增加相关研究方向,如“超高层建筑风险隐患与智慧化管理方向”,推动行业对相关领域方向的研究攻关。在我委“十四五”第三批技术目录征集工作中,重点关注相关技术,将符合要求的技术或产品纳入技术目录,并向行业相关部门推广,推动超高层建筑安全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二)持续推进BIM技术应用,丰富超高层和高层建筑数字孪生应用场景。对《上海市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指南》进行完善优化,并组织编制房屋建筑工程BIM技术应用的地方标准,针对各类建筑的应用要求进行分类梳理,针对性地指导超高层的复杂建筑,对BIM技术结合物联感知、智能算法等,开展智慧化管理,提升建筑物风险管理水平。探索超高层建筑数字孪生试点工程,重点研发火灾、地震等灾害模拟推演模块,构建“风险评估—预警响应—应急调度”全链条防控体系;试点建立超高层建筑“数字体检”制度,依托孪生模型评估结构安全性能,预测设施设备全生命周期风险。
(三)提升电梯智能化水平,加强人防技防物防三防结合。以技防手段实现智慧管理,通过AI、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提升载客效率,运用电梯群控技术,识别出电梯运行的最佳路线,减少候梯和乘梯时间,提升智慧管理效率;以人防手段加强消防与电梯安全管理,依托上海市物业管理监管与服务信息平台,督促物业服务企业进一步加强日常安全巡查,加强相关人员的技术能力和救援效率,强化设施设备维护管理与消防等应急预案的演练;以物防手段加强基础消防设施建设、电梯监控系统建设,构建“事前预警、事中控制、事后复盘”的全周期安全管理体系。
(四)研究制定区块链在建筑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指导意见,推动建筑企业、物业管理公司等行业主体积极应用区块链技术。选择部分超高层建筑开展区块链技术在建筑设备维护、消防安全等方面的试点应用,带动形成一批行业级、城市级示范场景。同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建立跨部门的数据共享机制,实现建筑安全管理信息的互联互通。
感谢您对我们工作提出的宝贵建议,希望您继续关心和支持我们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