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1019号提案的答复 ( 2025-05-12 )
“关于优化本市公共建筑改修建空调设施的要求,促进本市绿色低碳转型的提案”提案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本市建筑领域碳排放现状
(一)本市建筑领域碳排放现状
“十二五”以来,本市民用建筑面积规模快速增长。本市建筑领域碳排放呈现如下特点:一是从总量变化来看,建筑领域碳排放维持增长态势。“十三五”“十四五”期间,本市民用建筑碳排放整体呈上升趋势,公共建筑碳排放较2015年增长了18%,居住建筑碳排放较2015年增长了20%。二是从建筑类型来看,主要排放来源是公共建筑。2022年,本市民用建筑碳排放总量中公共建筑碳排放占比55%,居住建筑碳排放占比36%,建筑施工碳排放占比9%。三是从能源品种来看,建筑领域碳排放主要来自电力间接排放。从“十三五”、“十四五”的发展情况来看,民用建筑电气化率在不断提高,油品及其他能源的使用逐步被电和天然气取代,直接碳排放量逐年减少。
(二)本市建筑领域碳排放趋势分析
基于本市民用建筑碳排放现状分析和发展趋势研判,在保持目前建筑领域节能降碳措施不变的情况下,经测算2033-2035年左右有望实现碳达峰。我委计划进一步强化相关建筑节能减排措施,力争本市建筑领域碳排放可在2030年达到峰值,较基准情况提前3-5年达峰。本市建筑领域碳排放发展趋势主要呈现以下特征:一是民用建筑规模持续增加,建筑领域碳排放量和占比刚性上涨。本市规划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含商业商办、研发、社会公共服务设施)面积预计持续增加,预计未来20年本市民用建筑碳排放量仍将刚性上涨。二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生活碳排放还将较快增长。随着经济水平和人民群众对人居环境品质改善的需求不断提升,居民住宅用电量还会大幅上升。随着天然气管网的全面覆盖,本市天然气用户数呈线性增长。综合以上两方面因素,本市居住建筑总体碳排放将较快增长。三是公共建筑碳排放总量将随着建筑规模上涨,电力间接碳排放比例将进一步提高。综合考虑节能减碳工作效益和民生需求品质提升的共同作用,公共建筑碳排放总量将随着建筑规模线性上涨。
二、对相关建议的办理答复
(一)进一步深化、细化建筑能耗监测报告内容
《2023年上海市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及碳排放监测分析报告》(下称报告)主要通过上海市建筑碳排放智慧监管平台采集到的实施能碳数据,在全市层面进行详细分析不同类型、不同时间周期公共建筑的能耗及碳排放情况,为建筑业主、研究机构、行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等提供公开可用数据,助力各方掌握建筑领域能耗与碳排放现状,从而推动城乡建设领域技术进步,加速“双碳”目标在建筑行业的落实。我委目前正在牵头编制2024年度报告,在该报告及未来报告中,会在实际节能改造的案例分享中更多体现空调设备能耗改造方面的案例,并通过前后数据比对充分展示改造对节能和减排的贡献。
(二)持续探索在建筑翻修改建过程中引入新技术新产品
我市自“十二五”至今,持续积极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前期,我市通过落实《关于规模化推进本市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实现节能改造的常态化监管,一般类装饰装修工程要求实施2项及以上节能技改措施,特殊类装饰装修工程要求实施3项及以上节能技改措施,整栋特殊类装饰装修工程在落实基础措施的同时实施4项及以上节能技改措施。我市也定期根据全市建筑节能改造技术应用情况,定期更新我市节能改造技术目录,积极纳入高效且符合上海市用能特征的节能新技术。我委也将会同相关单位,研究对建筑制冷剂逸散产生的碳排放探索进行统计试点。计划通过对建筑空调设备制冷剂全生命周期管理,将设备使用、维修和拆除过程发生的碳排放纳入管理,逐步推动减少制冷剂逸散导致的碳排放。
(三)进一步加强政策、资金支持
在资金扶持方面,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市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我委于2020年发布《上海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项目专项扶持办法》,对于包含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示范项目在内的6类项目给予资金扶持。通过上述措施,“十四五”至今,我市已累计完成建筑节能改造面积1651万平方米,目标至2025年完成2000万平方米建筑节能改造。同时,印发《上海市绿色建筑条例》,明确本市建立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效监测和分级管理制度。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的所有权人或者使用权人应当定期向住房城乡建设管理部门报送建筑能耗和碳排放数据;已安装能耗监测装置的,应当通过本市公共建筑碳排放智慧监管平台报送。报送的数据应当确保真实,不得有篡改、伪造或者其他弄虚作假行为。本市对于年度用能低于限额且达到先进值的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予以褒奖;对于年度用能超过限额的,按照超过限额的不同比例分别采取能源审计、绿色改造等措施。目前,本市公共建筑能效分级制度也正在制定,预计今年可发布实施。
后续,我市将持续抓好包括政府投资项目在内的建筑在翻修或改建过程中的节能改造技术的落实,并且持续对符合资金扶持要求的项目进行补贴,同时定期将高效且符合上海市用能特征的节能新技术产品纳入我市节能改造技术目录。
最后,我们对您在城乡建设碳达峰工作方面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希望今后能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我们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