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0906号提案的答复 ( 2025-05-06 )

 

  您提出的“关于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智能监管的提案”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本市建筑工地质量安全数字化管理工作基本情况

  2019年以来,为落实上海市数字化转型整体部署,我委从工地现场管理业务需求出发,探索依托工地管理智慧场景再造业务流程,将管理模式从行业管理延伸至跨方管理、跨企业管理、跨项目管理,形成“工地自治小闭环、政企协同中闭环、跨部门联动大闭环”三级闭环、分级管理的“智慧工地”监管模式。目前,已推动实现“扬尘在线监测”“关键岗位人员到岗履职”“深基坑在线监测”三个典型场景全市范围内覆盖应用,场景采集和运算处理后产生的动态预警数据通过“一网统管·工地安全管理平台”精准推送至工地管理各方,为工地各方高效监管提供决策依据。

  二、质量安全智能监管主要措施及成效

  为推动本市建筑工地质量安全监管数字化转型,提升现场管理能力,我委在顶层设计、场景论证等方面的主要工作如下:

  (一)构建上海市智慧工地“1+1+N”建设布局。印发《上海市智慧工地建设指引(试行)》(沪建质安〔2023〕186号),明确指引引领、试验室孵化、若干政策标准推动的智慧工地建设体系,明确了智慧工地场景判定准则,夯实了上海市智慧工地建设推进顶层设计。细化智慧工地建设规划目标,完成《上海市智慧工地三年行动计划(初稿)》编写及意见征询,从场景基础夯实行动、平台互联构建行动、创新监管赋能行动、政策引导激励行动、支撑体系稳固行动五个方面,梳理形成智慧工地建设推进任务表,为智慧工地建设推进奠定基础。

  (二)建立智慧工地场景试验论证机制。2022年-2023年,选取施工现场实地开展“智慧工地零号试验室”课题研究,对全市已成熟覆盖的场景在管理有效、技术稳定、成本合理等方面进行多维度总结提炼,制定出完善的场景评价流程,再经过科技厂商新场景申请-试验室管理、测评机制初步建立-成熟场景试跑三个阶段,形成《上海市智慧工地场景试验室建设管理办法(试行)》(沪建质安〔2023〕688号)、《上海市智慧工地场景试验室建设实施细则(试行)》(沪建质安〔2023〕701号),为智慧工地场景验证提供了可落地可复制的文件依据。

  (三)推进全市智慧工地场景试验室建设。2023年起,对全市范围内已探索应用的80多个智慧工地场景在解决痛点、建设标准依据、场景内容、应用成效及行政管理方面的特征进行梳理,划分为基本成熟待测试、存在不足需观察、暂不成熟带发展几种类型,为智慧工地场景测评提供参照依据。2024年,在全市范围内通过市区共建、政企协同的方式开展场景试验室公开申报,目前已有黄浦、临港、浦东3个试验室通过评审立项,围绕人员作业安全和塔机管理两大痛点开展智慧工地场景测评。

  三、下一步工作努力方向

  我们将认真按照您提出的建议,以智慧工地建设为基础,进一步完善智能监管数据及标准体系、监管技术、监管机制等,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快推进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智能监管、创新监管理念和方式:

  (一)配套政策引导和实施保障。推动加大创新机制和评优激励等支持力度,通过探索创新平台设置、数字产业资金扶持等方式,加快智能监管标准体系构建、关键核心技术与一体化监管平台研发,推进智能监管场景孵化与行业应用推广,凝聚行业共识,营造全行业共同推进智慧监管的氛围与环境。

  (二)加快研究建筑工程数字化标准体系。探索建立建筑工程数据存储、交换和交付标准,融合建设工程管理要求和业务场景,建立从数据采集、存储、共享、应用与归档各环节的数据标准,建立数字档案体系,推动数据资源跨层级、跨部门的汇集与共享应用,逐步形成行业数据库,实现工地管理各方主体间的数据流动和资源共享。

  (三)打造智联协同的智能监管体系与机制。探索建立一体化智能监管平台,统筹构建智能监管场景清单,避免多头分散开发建设;结合智慧工地等多源数据资源汇聚与大数据分析,赋能施工现场、建筑主体的风险分级评估预警和行业高质量管理经验精准推送,制定差异化监管工作模式,着力提升末端企业现场管理能力,提升现场管理智能化、科学化、精细化,促进全市工地管理水平整体跃升。

  (四)建立智能监管机制与评估体系。探索建立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智能监管体系与机制,推进建筑市场与施工现场两场联动监管;构建形成可量化、可评价的智能监管能效评估体系与考核机制;加强行业培训交流,建立开放共享的推广应用机制,推动监管效能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