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0505号提案的答复 ( 2025-05-06 )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城市地下空间防淹措施,提升上海城市综合防灾能力的提案”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上海率先启动超大型城市城区防淹标准研究,尽快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设计或施工规范。

  上海已经建立“千里海塘、千里江堤、区域除涝、城镇排水”四道防线组成的防汛工作体系,但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极端天气事件愈发频繁,城市内涝问题较为突出,提升上海韧性城市应急保障能力显得至关重要。本市地下空间体量巨大,经地下空间综合信息系统统计,截至2024年底,全市已建成地下工程共计4.37万个,总建筑面积超1.65亿㎡。其中,轨道交通及附属设施1720个,建筑面积超1200万㎡,轨道交通线网运营里程超800公里,日均客流超1000万人次,成为市民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上海作为超大型城市,城区作为承载城市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既淹不得也淹不起。地下空间防雨水倒灌问题,特别是地铁轨道交通防汛安全,历来是城市防汛工作重点内容。

  目前《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规范》 DG/TJ08-2232、《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规范》DG/TJ08-109-2017、《城市轨道交通给水排水系统技术标准》GB/T51293等规范对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出入口、风井、区间隧道洞口及车辆基地的防淹设计均有相关规定,明确了出入口平台及防淹闸槽高度;规定了出入口、风井等口部的挡墙高度;细化了各口部排水能力和水泵等设备的技术性能,基本可满足上海地铁的防洪排涝需求。申通地铁集团充分调研了国内外地铁受淹的案例和应对举措,根据上海气象特征和地理环境,在执行上位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地铁口部排水系统提出了具体的技术性能指标和监控要求,补充细化了与轨道交通结建部位(下沉式广场、地块项目)的防淹要求,并形成了企业标准《防淹技术规定》,目前新线建设及结合改造项目均按上位标准和企业标准执行。

  市住建委将会同市交通、水务等部门加大可行性研究,积极推进城区地下空间防淹相关规范的制定,进一步明确住宅小区地下室、地下商业设施等地下空间防淹设施的设计标准和技术参数,推动规范在新建、改建地下空间项目有效执行。

  二、由市交通委、申通地铁集团等筹措专项资金,以上 海城区地铁地下建筑为试点,在薄弱区域增加防淹设施,打 造“提升城区公共设施防淹能力的安全工程”。

  前期,市交通委指导申通地铁集团从两个方面提升防淹能力安全工程建设。设施设备更新方面, 2021年7月郑州地铁水灾后,根据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切实做好城市轨道交通防汛防涝工作的通知》,申通地铁集团对2024年已开通运营的车站进行了全面排查。针对近些年极端天气频发导致出现地铁被淹事故的现状,充分调查既有运营车站的出入口防汛防台现状,查漏补缺。对标响应上海市防汛办和相关规范、标准要求,全面消除既有线路防汛要求不达标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梳理形成了158个出入口、52个风亭、4座变电所、33 处敞开段洞口的防汛更新改造计划。市交通委会同市发改委共同研究,将轨道交通防汛能力提升改造项目列入了轨道交通大修更新第二轮(2024-2026)实施计划中,全面根治轨道交通防汛隐患、提升轨道交通地下空间防淹能力,全力保障市民平安出行。目前,项目实施方案正在申报中。运营管理方面,申通地铁集团持续贯彻“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市防汛办的部署要求,严格落实应急响应机制,配强配足应急力量,果断处置突发险情,全力以赴做好防台防汛各项工作。

  此外,根据“雨前抓排查、雨中强巡查、雨后抓整改”的原则,市交通委督促申通地铁集团汛前组织对车站出入口(包含车站专用消防通道、无障碍电梯等)、风井、出入段线、下穿区段、桥梁、涵洞、排水沟等防汛重点区域细查细排,重点做好防水挡闸(板)、排水泵、排水沟渠、集水口、洞口等防汛设施的状态检查和疏通清淤,确保防汛设施运行正常,并开展防汛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梳理补齐应急物资配备,按应急预案要求组织实战演练,打造高效的防汛应急体系。

  下一步,市防汛、住建、交通等部门将按照《上海市防汛条例》《上海市防汛防台专项应急预案》等规定,加强地下空间安全管控,指导地下空间权属单位落实主体责任,确保地下空间防汛责任和措施落实到位;落实防汛挡排设施,持续加强地下空间排水泵、排水管道、集水井等设施监督检查,建立防汛隐患问题清单,实行滚动销项;落实人员力量和防汛物资,确保紧急状态下反应及时、处置有力、救助有序。

  衷心感谢您对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工作的关心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