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第0814号代表建议的答复 ( 2024-05-19 )

  

  您提出的“关于滨江公共空间提升品质”的代表建议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对代表建议办理及相关工作情况梳理

  针对您的建议,我委会同市文化旅游局、市委宣传部等进行了专题研究。黄浦江作为城市的母亲河,凝聚着上海近代城市发展的历史,是人们重拾记忆、感受和展望城市情怀与魅力的最佳场所。重视黄浦江历史文脉的保护,营造一个文化要素丰富、充满活力、又能和谐地融入城市文明进步的滨江公共空间,是从黄浦江开发建设伊始便确定的目标。近年来,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市“一江一河”办各成员单位、各区政府坚持着眼长远,以高品质公共空间为引领,推动深度开发,优化功能布局,培育核心产业,打造城市地标,努力将黄浦江沿岸打造成为彰显上海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黄金水岸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会客厅。

  二、“一江一河”历史文化挖掘传承相关工作开展情况

  在黄浦江开发建设历程中,历来都非常注重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更新和利用,围绕要将“一江一河”打造成上海“城市的‘项链’、发展的名片和游憩的宝地”,深入挖掘沿岸的历史遗存,精心布局文化地标。各相关部门和沿江各开发主体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也是一直将上述理念贯彻落实在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中。

  一是全面梳理、科学规划,系统保护浦江两岸的历史遗存。2007至2011年,上海市开展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根据普查结果,区域范围内规划已确定的保护保留历史建筑达60处、单体(不含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400余个。针对沿江工业遗产建筑综合开发利用方面存在的短板,市“一江一河”办会同华东院开展了“滨江历史建筑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及示范应用”研究工作,逐年对杨浦区、黄浦区开展新一轮历史文化遗存资源的全面梳理,并针对后续开发利用提出针对性建议。

  二是政府引导,结合市场,形式多样地开展历史文化遗产的更新利用。在黄浦江两岸地区的历史文化保护实践上,政府引导与市场集合的开发机制发挥了良好的作用。黄浦江两岸实施开发建设以来,在历史遗存保护利用上采取了有序推进的方式,把握时段、储藏资源。对于未列入改造计划地段内的历史建筑一般采用“先转后建”的方式先予保留,保障功能置换和历史建筑储备同时进行。比如民生码头,正是在“先予留存”的阶段中通过充分的历史信息调查,才在原规划确定保留的2栋仓库之外又发现了更多富含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

  三是因地制宜、各具特色,全力推进滨江文化长廊建设。文化是城市品质和内涵的深层次体现,沿江各区在开发建设过程中,都非常注重因地制宜开展历史文脉保护和利用。两岸地区历史文化遗存保护修缮利用成效显著,公共文化设施加快建设,“建成特色鲜明的滨江文化长廊”的任务正在得到全面落实。浦东新区在黄浦江东岸开展了一系列历史建筑、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逐步打造东岸文化集聚带,塑造滨江特色文化景观。杨浦南段滨江公共空间范围内,上位规划保护保留历史建筑共计24处,共66幢,总面积26.2万平方米,在很大程度上为杨树浦老工业区注入新活力、为工业建筑再利用、功能活化更新提供了载体和可能性。虹口区结合45公里滨江贯通工程实施建设了一批体现区段内历史内涵的雕塑及景观小品,形成一条反映上海百年码头文化历史的“长廊”。黄浦区对黄浦江沿岸码头、仓库等近代工业遗存和遗址进行了重点排摸,建立了日常管理基础资料库,开展定期巡查及专题研究。徐汇滨江地区以贯通工程和美术馆大道建设为契机,充分利用滨水特质、工业遗存空间和功能性文化载体,南拓北连,不断深化和扩展“西岸文化走廊”品牌内涵。

  四是有力推进公共文化新地标建设,强化滨水区文化功能和特征形象。以创新方式促进活化利用,废旧厂房、废弃设备等大批工业遗存被改造为文化博览场馆、市民驿站、文化艺术聚集区等功能复合体,巧妙融入现代城市文明,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杨浦滨江绿之丘等众多城市更新、功能重塑典型案例屡获国际大奖。不断打造文化旅游新地标,重点推动西岸“梦中心”剧场、宝山长滩音乐厅、上海大歌剧院等20余处高等级公共设施建设,世界技能博物馆、浦东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馆、余德耀美术馆等精品文化场馆资源陆续建成开放。

  三、对于相关建议的回复

  代表通过多轮视察调研分析,持续关注“一江一河”地区的发展和建设,认为应该围绕提升文化功能角度加快品质提升。提出应避免滨江公共空间活化利用的同质化,深入挖掘各区段已有的文化特色,优化工作机制更好推动历史文化挖掘和公共艺术项目落地等建议,对上述建议我们将认真吸收采纳,结合《上海市黄浦江苏州河滨水公共空间条例》《上海市“一江一河”发展“十四五”规划》、第二轮民心工程实施方案等相关工作要求,加强规划研究深化,结合滨水公共空间建设工作逐步推进落实。

  (一)关于减少活化利用滨江公共空间的同质化的建议

  开埠以来,黄浦江不仅承载着上海的历史和文脉,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轴线。市“一江一河”办将加大统筹协调,从加强规划整体统筹、提升专业性、探索特色文旅产品等几个方面持续努力。一是加强规划整体统筹,进一步提升沿线滨水空间文化功能定位。为进一步提升“一江一河”功能品质,市规划资源部门已在牵头开展《黄浦江沿岸地区功能融合发展和空间品质提升专项规划》的研究工作,全面支撑上海建设“生态之城”“人文之城”“创新之城”。初步设想围绕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打造文化最佳实践地”的重要指示,提升文化软实力,环绕浦江两岸形成四条“人文上海-展示丝带”,打造文化自信的上海样本。有串联浦东高桥、老城厢、三林片区、浦锦片区的千年江南文化轴线,有以虹口北外滩、黄浦外滩、老城厢为核心的百年海派文化,有串联杨浦人民城市展示馆、黄浦人民英雄纪念塔、静安四行仓库、龙华烈士陵园的百年红色文化轴线,有杨浦滨江、陆家嘴片区、世博片区展现的百年工业文化轴线。同时,进一步提升杨树浦电厂、民生筒仓、人民城市规划展示馆、提篮桥、汇山码头、董家渡船坞、三林古民居、立丰船厂等重要点位的文化内涵,塑造标杆性文化场景,形成上海文化的展示窗口。该提升专项规划已形成中间成果,今年编制完成后将对进一步指导明确各区段文化功能定位,起到更好的统筹作用。二是依托专业力量,提升滨水空间文化品格。按照《上海市黄浦江苏州河滨水公共空间条例》要求,市“一江一河”办在2023年3月成立了“一江一河”沿岸地区发展专家委员会。成立一年来,专家委员会在沿岸地区发展、规划、管理等方面都提供了宝贵的咨询意见。按照工作设想,将在今年结合文旅功能提升等重点工作推进扩容专家委员会规模,增加文化、艺术、社科等类别专家成员,探索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为更好推动规划艺术活动开展、谋划博物馆功能定位等提供决策咨询。三是进一步探索新增特色旅游线路。将与文旅部门、久事集团、沿岸各区加强工作联动,策划开通杨浦滨江、徐汇滨江等特色旅游线路,引入优质文化艺术资源,提高“浦江游览”与浦江两岸文旅活动的互动和共享。

  (二)关于深入挖掘各区段文化特色的建议。

  后续,将结合区段功能积聚,推动黄浦江滨江沿线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一是加快标志性文化场馆建设,加快推进杨浦滨江的古船博物馆、浦东滨江的大歌剧院等文化功能项目建设,高密度布局高等级文化设施,丰富文化设施层级,整合滨江公共空间的场地优势、环境优势和景观优势,打造黄浦江世界级滨水文化功能;二是提升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功能,结合两岸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和历史建筑、工业遗存的改造利用,推动新媒体、工业设计、艺术时尚、休闲娱乐等领域文化创意企业集聚;三是规划打造实现平均5公里一处文化活力节点,结合滨江历史建筑活化和开放场地利用加快提升改造,策划数字光影、电竞娱乐、户外演艺、现代艺术、滨江露营、极限运动、亲子游乐、演艺会展等文体旅融合的爆点项目。杨浦滨江将结合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世界会客厅”全域旅游特色示范区的创建工作,积极谋划滨江区域文化品质提升,推动工业特色建筑持续引入品牌活动,加快推进瑞镕船厂办公楼、原国棉九厂厂房和仓库、原三新纱厂仓库等建筑改造利用,争取承办更多的主题活动、文化艺术展览、体育赛事和市民艺术节等,打造“近悦远来”的游览体验。

  (三)关于宣传部挂帅加快推进历史文化挖掘和公共艺术项目落地的建议

  代表建议,滨江历史文化挖掘和公共艺术项目落地是跨区域、跨部门的工作,需要宣传部门做好支撑。针对该建议,宣传部门将开展“深扎”主题实践活动,挖掘滨江文化新内涵。一是将持续推进“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发挥上海文艺界的优良传统,鼓励文艺工作者“深扎”滨江公共空间,从新时代“人民城市”建设中汲取素材和灵感,讲好上海故事。同时,积极动员组织艺术家、作家等走进滨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动,让艺术为滨江空间赋能,促进文体旅商展的深度融合发展。二是推动主题创作与IP转化,激发滨江文化新活力。在文学方面,稳步推进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小白的长篇非虚构文学作品《上海传》、上海作家程小莹《我的杨树浦》等重点项目,为滨江公共空间的文化建设注入新动力。在戏剧舞台方面,持续推进沪剧《苏河十八湾》的剧本修改与提高,以上海城市更新发展为背景,聚焦苏州河沿岸老工业遗存和棚户区改造变迁,结合苏州河贯通工程中的小人物、大视角,以小见大,展现人与城市“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画卷。该剧目将在今年夏季完成创作并举行首演,市“一江一河”办也在积极推动该文艺作品与苏州河水上游览产品的合作。在IP转换方面,通过梳理挖掘《外滩三部曲》等“一江一河”相关优秀IP资源,加强文学、舞台艺术等艺术门类的联动与协作,实现“一个IP,多元转化”。三是节展赛助力,营造滨江文化新氛围。宣传部将指导市文联组织开展第17届上海国际摄影艺术展,将以杨浦滨江毛麻仓库为展示基地,积极邀约全球范围近三百名摄影家、近千幅优秀作品汇聚滨江,将摄影展览、论坛、讲座、集市等多元活动融为一体,充分发挥上海国际摄影艺术展的国际影响力和溢出效应,助力滨江公共空间形成浓厚艺术氛围。四是加强部门联动,积极发掘梳理滨水区域历史文化。随着“一江一河”区域开发建设热度的不断提升,市相关部门也越来越重视相关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梳理。在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的推动下,《上海年鉴》编辑部在2023年编著出版了《上海图鉴苏州河》。市水务局在2023年牵头完成了《中国名水志丛书黄浦江志》的编著出版,2024年又筹备启动了《苏州河志》的编写工作。市“一江一河”办也将联合文旅部门、新闻媒体策划筹备明年的“一江一河”影像大赛,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关注参与滨水空间的变化与发展。代表在建议中也提到应该有一个更为专业的“一江一河”历史文化委员会来做好更专业的工作,用文学艺术的手段来表现上海与“一江一河”的血脉关系。市“一江一河”办将针对此项建议,加强与宣传、文旅部门的工作对接,近期利用已有的“一江一河”专家委员会的扩容机制来充实工作内容,同步结合《滨水条例》实施情况调研、修订等工作的开展,加快推动探索建立专门的“一江一河”历史文化委员会。

  2024年5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