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0667号提案的答复 ( 2024-05-08 )
“关于提升智慧建筑数字经济发展的提案”提案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您对智慧建筑产业进行了深入思考,从市场主体特点、运行管理水平、系统数据集成、产业数字化能力等方面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快数据共享开放、提升数字化转型能力、加大激励政策、完善标准体系等建议,对下阶段本市提升智慧建筑、发展数字经济具有借鉴意义。围绕您的建议,我委会同本市相关部门进行了认真研究,已积极吸收采纳,并不断推进相关工作。
一、相关工作情况
近年来,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抓住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契机,坚持顶层设计和统筹推进相结合,重点关注城建领域的痛点、堵点、难点,发现问题、挖掘需求,围绕数据要素流动、新技术应用、城市数字底座三大基础体系,聚焦经济、生活、治理三大领域,全面推进行业数字化转型,在搭建统一数字底座,健全数据标准体系,促进智慧场景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持续推进行业数字化转型。2021年,我委成立了推进数字化转型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会同本市城建领域各委办局广泛开展调研,研究制定并组织实施了2021- 2023年《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行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至2023年底已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为科学谋划住建行业2024- 2026年数字化转型工作,我委于去年下半年开展了下一轮行业数字化转型调研,起草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行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4-2026年)》。《实施方案》明确了到2026年的总体目标,初步实现住建行业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物联+数联+智联”整体格局,以产业转型升级为着力点,提出了全面推进BIM深化应用、大力培育智能建造产业基地、推进建筑低碳化数字化协同应用等重点任务。目前,《实施方案》已征求各方意见建议,完成了专家咨询论证,计划进一步修改完善后进行审议。
(二)加快建设行业数字底座。为解决信息资源共享交换的制度壁垒,我委会同市经信委于2022年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上海城市信息模型(CIM)底座建设的指导意见》,并充分运用最新的信息技术,归集全市白模、精模、地下管线与构筑物、区域CIM、工程建设BIM等三维数据以及燃气、交通路况等IOT数据,完成数据汇聚与管理、数据查询与可视化等五类基础功能开发,实现数据二三维一体化、动态静态一体化、地上地下一体化、分层分级可视化展示等分析能力,基本建成住建行业CIM平台。当前,CIM+应用已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城市体检、城市更新、韧性城市、城市管理精细化等领域率先发挥了作用。为打通政府、企业、社会之间的数据通道,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还牵头组建了“上海市CIM底座建设与应用联盟”,推动CIM底座共建、共享、共用。
(三)促进建筑数据资源交易。本市于2021年施行的《上海市数据条例》,明确本市要健全公共数据资源体系,加强公共数据治理,提高公共数据共享效率,扩大公共数据有序开放,构建统一协调的公共数据运营机制,推进公共数据和其他数据融合应用,充分发挥公共数据在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驱动作用;支持数据交易服务机构有序发展,为数据交易提供数据资产、数据合规性、数据质量等第三方评估以及交易撮合、交易代理、专业咨询、数据经纪、数据交付等专业服务。我委于2023年12月印发了《关于在本市试行BIM智能辅助审查的通知》,要求本市应当实施BIM技术应用的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房屋建筑工程,在施工图审查时上传BIM模型,BIM模型可作为建筑物的数字资产进行归集。
(四)提高行业数字化转型能力。本市积极推动智慧建筑相关各项创新工作,多次组织开展行业调研。 BIM技术与智慧建筑相结合的智能化建筑管理手段,可以有效整合设备分散的信息,集成控制通风、照明、电量检测、视频监控、物业管理等,对设备设施进行可视化表达,形成反应快速、控制精确的管理机制,实现信息、资源、任务的实时共享,提高管理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多年以来,我委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模式,深入推进行业内数字化转型,加快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推广。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我委于2023年联合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规划资源局,制定印发了《上海市全面推进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深化应用的实施意见》,系统性谋划了后续五年内BIM技术应用推广的时间表、路线图。二是加强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通过开展合作交流、加强政策激励、开展考核认证等各种方式,致力于工程建设领域的数字化人才培养,为企业输送高质量人才。
(五)促进数字化场景建设与应用。自2019年开始,我委聚焦城市精细化管理,扎实推进住建领域“一网统管”。截至目前,已建成玻璃幕墙安全管理、工地安全管理、深基坑管理等全市统一管理系统,将全市玻璃幕墙、已报建新改扩(含市政非交通类)建筑工地、12米以上深基坑纳入“一网统管”平台,初步实现全市玻璃幕墙、工地安全、深基坑管理的数字化转型。为进一步促进“智慧工地”场景应用,我委于2023年印发了《市智慧工地建设指引(试行)》《市智慧工地场景试验室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市智慧工地场景试验室建设实施细则(试行)》,建立具有前瞻性的智慧工地建设架构,不断挖掘实战管用的工地管理应用场景。
(六)开展行业标准体系建设。在国家层面,已发布了《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GB/T 51212-2016)等6项国家标准。在本市层面,已发布了《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统一标准》等9本地方标准,其中2本已经在2023年完成修编和发布,同时还发布了《上海市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指南(2017版)》;建设、设计、施工等企业,还根据国家和地方标准,制定了企业级、项目级BIM应用标准,目前本市的BIM标准体系框架已形成。
(七)推动技术交易市场建设。本市不断加强顶层设计,持续健全制度体系,深化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支持上海技术交易所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机构,营造技术要素市场服务生态。近年来,先后出台《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实施意见》《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2021-2023)》等文件,全力推进国家级要素市场上海技术交易所建设,夯实相关交易场所功能,健全技术交易制度体系,促进要素资源融通。
二、下一步打算
待《上海市住建行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4-2026年)》正式印发实施后,我委将在全面推进新一轮住建行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结合您提出的意见建议,与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
(一)持续建设行业数字底座。推进市级CIM平台优化升级,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的CIM底座,全面提升底座的泛在通用性、智能协同性和开放共享性。探索人工智能AIGC、大模型等新技术,支持仿真模拟与虚实交互,构建权威、轻量、开放、易用的城市服务应用体系。推进市、区、街镇三级CIM平台协同,构建覆盖全市的CIM应用体系,鼓励各区、街镇、开发区及企业运用CIM平台拓展业务。进一步支撑“CIM+”应用,鼓励支持行业和企业结合CIM+产业领域特点,开展市场化、专业化运作。
(二)健全完善数据标准体系。全面推进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标准建设,坚持标准引领,加快构建数字孪生和元宇宙基础设施,建立统一、开放、可操作的数字底座建设标准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全市统一的工程建设项目数据标准体系、项目编码规则,重点优化完善BIM标准体系,一是对现有的标准进行梳理和修编,理清地方标准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关系,制定修编清单,分阶段推进落实;二是完善应用指南,对《上海市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指南(2017版)》进行修订,将智慧建筑设计、施工、运维等应用场景与BIM模型相结合,对应用点进行优化完善。
(三)大力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以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升级为动力,打造全产业链融合一体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发展数字设计、智能生产和智能施工产业基地。加快推进数字化设计体系建设,推行一体化集成设计。针对建筑建造“危、繁、脏、重”典型场景,大力推动建筑机器人、智能建造装备的推广应用。
(四)推进建筑低碳化数字化协同应用。围绕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建设完善建筑碳排放监管系统,构建碳排放计算模型,加强建筑能耗科学监测和设备运行智慧管理,打造一批智慧楼宇和低碳智慧建筑。探索建设建筑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推动建筑用水、用电、用气、用热等利用标识载体跨领域信息互联和可信共享。
(五)推进技术创新与交易。高标准打造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场所,加快推进上海市科技创新基金设立工作,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围绕未来产业方向,投资硬科技初创企业,支持颠覆性技术创新,强化全过程创新创业服务,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打造上海科技创新投资生态,支撑上海科创中心创新策源功能。继续开展调查研究,深化新业态、新技术和新模式的融合创新,推动行业企业创新组织结构和生产经营方式,优化项目建造方式,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和引进集成创新。
感谢您对我们工作提出的宝贵建议,希望您继续关心和支持我们的工作。
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
2024年5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