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0110号提案的答复 ( 2024-05-09 )
“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空间管理的提案”提案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守安全,构建地下空间安全使用管理上海模式
2006年,上海市建立了“地下空间管理联席会议”制度,2014年,市地空联办职责由市民防办移交至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负责本市地下空间安全使用管理的综合协调。根据《上海市地下空间安全使用管理办法》,地下空间是指本市行政区域内对公众开放的作为生产、经营场所的地下空间,和其他作为公共活动场所的地下空间。按照工程性质,可分为民防工程、普通地下室和轨道交通地下车站。截至2023年底,上海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总量已达1.54亿平方米。
连续18年来,市地空联办紧守安全底线,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各级安全责任,狠抓检查考核,在健全完善普查统计机制、科学编制推进体系建设、构建综合管理信息平台、推动市民参与共治共管等方面创建了地下空间安全使用管理上海模式,有效提高本市地下空间安全使用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精细化水平,保障本市地下空间运行管理的安全有序,提高地下空间安全使用管理水平。
二、提能效,提升地下空间安全使用监管力度
(一)完善制度修订标准,落实综合协调职能
2014年市地空联办职责移交至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后,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积极推进《上海市地下空间安全使用管理办法》《上海市地下空间突发事件应急预案(2023)》的修订工作。市地空联办每年组织召开联络员会议及相关业务专项培训,对年度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并开展专业能力培训。
(二)做好地下空间安全使用管理日常检查工作
2015年以来,市地空联办牵头,会同市地空联办成员单位于年度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地下空间安全使用联合大检查20余次。牵头编制印发《地下空间安全使用管理工作考核办法(2016)》,组建工作巡查组,监督指导各区地空联办开展日常工作,实地抽查地下空间近800个,下发监督检查告知单150余份,均要求相关区地空联办对检查中发现的隐患督促整改并按时反馈。各区地空联办每年平均实地检查地下空间2万个,出动近1.5万人次,发现并落实各类隐患整改1000余处,开展各类专项应急演练100多次。
(三)做好社会宣传及满意度调查工作
针对社会普遍对地下空间安全使用管理参与度不高、对地下空间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认知度不够的问题,市地空联办配合市防汛办制作地下空间防汛防台宣传片,向各区人流密集商圈和轨道交通站定向投送,并向市民群众发放各类地下空间安全使用知识宣传手册。同时,自2016年起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本市地下空间安全使用管理社会满意度调查,2023年测评结果为86.72分,总体上呈现逐年增长态势。通过调查发现各区目前安全使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不足,为改进地下空间安全使用管理工作提出参考性建议,有效提高了本市地下空间安全使用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四)做好地下空间信息化管理工作
2016年起,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对“地下空间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开展升级改造工作,满足管理实际需要。同时根据本市“一网通办”工作要求,将本市地下空间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相关数据成功迁移至电子政务云平台,行政审批事项“普通地下室使用备案”实现全程网办、电子发证,审批时间、材料“双减半”。目前,累计在线办理普通地下室使用备案1000余件。
三、补短板,优化地下空间安全防护能力
(一)地下空间规划管理工作
市规划资源局一直高度重视地下空间利用,于2005年在全国率先编制完成了《上海市地下空间概念规划》,明确了本市地下空间开发的理念、目标和原则,整体明确了地下空间平面和竖向布局,以及在同一层次中不同设施的避让原则。《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明确了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资源的总体要求,遵循统筹规划、综合开发、合理利用、安全环保、公共利益优先、地下与地上相协调的原则,依托轨道交通网络和各类公共中心布局,逐步构建以主城区、新城为核心,以轨道交通换乘枢纽、公共活动中心等区域为重点的地下空间总体格局。
(二)地下空间防灾减灾工作
市应急局从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夯实基层减灾能力等角度出发,开展相关研究,采取相应措施。一是开展城市安全风险评估。运用上海市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指导、协调和监督各区和市级负有地下空间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或风险防控职责的部门积极开展地下空间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全面摸清安全底数,系统分析治理难题,完善风险防控体系,推动地下空间安全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型,进一步提升生命线系统的适应能力。二是普及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结合“全国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等重要节点,统筹全市各有关部门开展本市防灾减灾科普宣传主题活动,将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纳入相关宣传内容,持续增强公众的防灾减灾和风险防范意识,全面提升基层防灾减灾救灾的能力。
(三)地下空间人民防空规建管养一体化管理工作
市国动办深化国防动员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健全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推进本市人民防空工程“规建管用治”一体谋划、系统建设、整体发展。一是注重规划引领,加强互联互通。制定出台市本级民防工程专项规划及导则,提出了构建互连互通的地下空间网络体系目标和加强人防工程与地下空间连通的要求,推进人员掩蔽工程高质量达标建设;配套出台民防工程专业规划编制导则,为各区编制本地区民防工程专业规划提供遵循和指引。二是注重隐患排查,保障安全使用。开展全市人防工程普查,推进人防工程档案管理数字化。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实施重点监控,持续降风险。三是注重科技赋能,加强智慧管理。完善“智慧民防业务系统”“上海市人防工程网格化管理系统”,纳入城市“一网统管”,赋能智慧监管。推动在用人防工程安全使用管理物联设备建设,安装具备监测火险隐患、浸水隐患、人员闯入隐患、空气环境隐患、供电隐患、沉降位移隐患和视频安防监控共8种类型的物联设备,目前本市已安装物联设施的人防工程共有576座,安装物联设施共计5870台。建设人防运行智能监控系统,建立前端发现、后台反馈、终端办理、问题核实、处理办结等流程,2023年度物联发现报警16391次,立案处置50余起。
(四)住宅小区地下空间安全管理工作
市房管局于2018年6月印发《关于加强本市住宅物业管理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沪房物业﹝2018﹞43号),将住宅小区地下空间安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作为物业项目经理每日自查、物业服务企业双周检查、街镇房管机构每月排查、区房管部门每月抽查和市局专项督查的重点内容。同时,还建立气象灾害预警短信发布机制,在市防汛指挥部发布防汛防台相关预警及在市中心气象台发布高温、暴雪和道路结冰等相关预警后,及时通过手机短信发送平台向本市房屋管理系统各有关部门和物业服务企业管理人员发送有关提示短信,提示做好物业管理区域内灾害性天气应对工作。
(五)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工作
申通集团始终坚持“早”字抓部署,以可能发生超强台风、特大暴雨作为防御目标,坚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充分发挥“双重预防机制”作用,开展“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广覆盖”的风险隐患排摸,建立上海轨道交通防汛防台风险库及隐患清单,共涉及下沉式广场37个、基地出入段线及正线洞口44个、建设与既有运营线路接口车站25座、运营线路车站周边施工103项、互联互通车站137座、绿化侵限风险点64处、沿线广告牌53处等。
积极开展各类安全专项检查,落实隐患整改闭环,确保重要物资储备到位、重要设备临战可用。成立“8支设施设备专职抢修队+4支专职消防队+4支工务(兼职)抢修队”的防汛应急队伍,分设22个应急抢修点。做好各车站出入口、中间风井、下沉式广场和地下立交等重点部位防汛物资增配,共配置防汛板4000余块、阻水袋48000余袋、沙袋35000余袋、应急泵1200余台。针对部分车站出入口地势低洼存在雨水倒灌风险,额外增配沙袋、阻水板、排水泵等应急物资,并加强汛期出入口巡视,一旦发现异常第一时间落实有效措施,确保满足应急处置需要。
结合轨道交通运营实际需求,科学合理设定演练计划和完善应急预案,着力提升组织指挥、应急响应、抢险抢修及协调联动能力。加强与气象预警部门信息沟通,通过轨道交通气象风险预警系统的开发运用,加强重点区段行车条件的监控,力求做到预报更早、预警更准,科学研判、精准施策,及时掌握气象变化与预警信息,严格落实“地面及高架线路风力达7级时限速60km/h、风力达8级时限速25km/h、风力达9级及以上时停运”的行车组织调整原则;因降雨、内涝等造成车站进水、严重影响客运服务的,可根据车站申请进行临时封站,组织列车越站,严格执行线路积水超过轨面时,列车不得通过。突发情况下积极联动各方,快速响应、协同处置,共同降低突发事件对轨道交通运营的影响和损失。
同时,及时发布应急信息,有效管控社会舆情。集团内部实施“每小时”通报制度,向各相关单位部门发布路网实时动态情况。并积极通过电视直播、移动电视、站车广播、微博、官网等多种渠道,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应急信息,引导乘客绕行、调整出行方式,有效降低对乘客出行的影响。
(六)地下空间防汛防台工作
市防汛办(市水务局)每年联合市地空联办印发《上海市地下空间防汛安全专项检查方案》,督促地下空间权属单位、使用单位和主管部门落实防汛防台的主体责任、使用责任和管理责任,提高地下空间防汛和应急响应能力。围绕地下空间“挡得住、排得出、不死人、少损失”,制定一处一预案,推动进出口挡板设置,加强管道和泵机设施养护,建立值守、抢险和信息报送机制。建立“一图一表一清单一预案”制度:“一图”即地下空间区域防汛设施图,包括所在排水系统、进出口挡水设施和排水设施和排水出路;“一表”即区域相关防汛管理部门和相关专业单位的联系表,便于应急使用;“一清单”即防汛隐患整改和防汛重点保障清单;“一预案”即是有针对性的防汛应急预案,包括物资、队伍和应急响应。确保全市地下空间防汛安全。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为进一步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推动地下空间安全使用管理,结合本市实际,下一步拟开展如下工作: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启动《上海市地下空间规划建设条例》修订工作。开展全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和保护专项规划研究编制。重点围绕提升公共空间和公共设施的地下空间开发强度、加强重点地区的地下空间联通度、促进存量地下空间充分利用等三个方面进一步提升地下空间利用效率。加强对城市地下空间从规划、建设到运行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积极配合市规划资源局做好《上海市地下空间规划建设条例》立法调研工作。
二是进一步摸清家底,建立本市地下空间风险评估标准体系。积极开展本市地下空间资源及设施普查,依托上海地下空间信息基础平台,构建全市统一的城市地下空间及市政基础设施综合数据库,并与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深度融合,建成满足设施规划建设、运行服务、应急救灾等工作需要的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系统互联互通和设施运行风险的预判和处置。在开展资源普查的基础上,组织编制地下空间安全风险隐患清单,研究制定地下空间风险评估和改造标准,为消除城市地下空间潜在隐患提供技术依据,加强对设施运行风险的预判和处置。
三是加强物联监测,研究开发地下空间安全管理应用场景。积极推进全市地下空间及基础设施权属单位对智能化设备的安装运用,根据目前城市发展需要,加大研究防护设备相关物联设施的力度,拓展智慧应用场景数量,提高地下空间管理精度。建成互联互通的设施智能感知网络,实现城市地下空间及市政基础设施数据实时动态管理,有效提高对地下空间内设施运行状况和实时动态的监测功能,及时预警各类突发事件的产生,完成地下空间安全管理数字化转型。
四是提升城市韧性,优化地下空间应急管理机制。根据《上海市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积极推动地下空间安全日常管理和应急管理的动态衔接,强化地下空间应急救援的统筹指挥和救援力量协同,部署落实市地空联办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组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各地下空间责任主体单位加强预案演练,积极联合属地街镇共同建立防控工作机制,强化预案和演练在目标和能效上的协调一致。积极开展全民普惠性公益安全教育宣传,加强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治理。推进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地下空间安全责任保险等,探索研究巨灾保险,完善补偿机制,形成安全管理与保险服务良性互动的工作机制。
五是保障地下交通,推进轨道交通安全防御工作体系建设。深刻吸取近期国内外多地地铁雨水倒灌事件教训,持续开展风险隐患排查,落实问题整治闭环,强化轨道交通灾害天气防御水平。总结提炼好的经验做法,推进防汛防台标准化建设进程,充分考虑极端灾害天气的影响,进一步细化防汛防台应急预案,不断规范防汛防台逐级响应和应急处置要求,提升防汛防台体制体系的可行性和适用性。延伸探索季节性保障工作标准,基于上海市面临的气象灾害种类及上海轨道交通运营生产实际需求,逐步加强对防寒防冻、防高温等季节性运营保障工作标准的研究固化,建立健全季节性运营保障工作体系,不断提升上海轨道交通防御各类灾害天气的能力,从源头管控灾害天气风险。
六是安全常抓不懈,持续做好地下空间防汛工作。突出安全重点,针对个别地下空间使用或管理单位防汛意识不强、预案制定流于形式、地下空间排水泵年久失养、排水管道和集水井淤积严重、进出口挡水板和应急排水泵等物资数量不足或品种不全的问题,加强跟踪督查。就医院和学校地下设施、地铁轨交、大型地下交通枢纽、大型地下商场及小区地下停车库等地下空间防汛安全检查整治重点区域,落实汛期24小时值守制度,按制定的防汛应急处置预案加强演练,确保紧急状态下反应及时、处置有力、救助有序,保障地下空间平安度汛。
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
2024年5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