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第0399号代表建议的答复 ( 2024-05-09 )

  

  您提出的关于“上海打造全球城市名片”的代表建议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充分利用科研院所,推动科学技术创新

  一是加快建立健全科技战略决策咨询机制。完善决策咨询机制,强化科技智库网络建设,为科技创新战略制定和前瞻布局等提供高质量决策咨询建议,服务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

  二是建立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上海高校建立的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或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已有17家获科技部批准立项。在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现有同济大学联合德国科研院所建立的可持续城市水系统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复旦大学联合英国科研院所建立的气候和环境变化研究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

  三是支持上海高校申报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目前,上海高校申报的10余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已获教育部批准立项。如:同济大学建立的生态化城市设计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合作单位包括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等,该实验室聚焦需求引领和国际前沿,紧密结合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

  二、组织办好国际活动,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一是吸引国际组织落户上海。市外事办公室研究制定《上海市支持国际组织落户若干措施》,强化政策落地,健全财税支持措施,优化提升国际组织聚集区功能,有效推动吸引国际组织落户上海。

  二是办好高质量国际会议。坚持对标国际最高标准,高质量办好陆家嘴论坛、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浦江创新论坛、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等重大国际会议,充分发挥国际智库资源优势。做好第七届进博会等重大外事活动保障工作,进一步擦亮上海全球城市名片。

  三是组织高规格国际活动。近年来,我市与住房城乡建设部、外交部等部委密切配合,积极用好“世界城市日”资源,打造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平台;与联合国人居署合作,持续举办世界城市日全球主场、中国主场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全球大会等活动。“全球顶峰城市国际联合实验室”(PeakUrban)智库专家可考虑参与世界城市日相关活动。

  四是打造有影响力的国际公共产品。我市与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国人居署共同打造联合国高级别奖项——全球可持续发展城市奖(上海奖)、全球城市监测框架——上海应用指数、《上海手册——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指南》等国际公共产品,“全球顶峰城市国际联合实验室”(PeakUrban)可考虑参与相关研究工作,开展城市可持续发展相关科研成果交流与合作。

  三、合力推进节能降碳,应对城市气候变化

  一是贯彻落实《上海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市发展改革委通过持续推动落实碳达峰“十大行动”,持续加大在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的国际合作力度,参与国际城市间合作对话,推进绿色低碳和应对气候变化基础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攻关和制度规则制定。

  二是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标准制定。2023年,我市组建了市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由市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同相关部门贯彻落实全市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体系建设相关工作。

  三是推进城乡建设领域低碳节能。新建建筑在全面要求达到绿色建筑标准的基础上,鼓励进行超低能耗建筑建设;推行绿色施工,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和全装修住宅;持续完善大型公共建筑能耗在线监测管理平台。

  四、重视金融工具支持,促进绿色基金发展

  一是积极发展绿色金融体系。通过利率优惠、绿色专项再贷款等支持工具,激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领域的融资支持力度。发挥好政府性融资担保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信贷项目的支持力度。支持绿色金融创新项目申报“上海金融创新奖”。以绿色技术银行建设为抓手,拓展全球绿色低碳合作网络。

  二是积极搭建政金对话平台。定期组织金融机构和企业开展绿色金融服务需求对接交流。举办“绿色金融全球瞰”等论坛活动,搭建政府、企业、金融机构沟通合作渠道。

  五、汇聚人文交流,提升城市品牌影响

  一是深化对外文旅合作交流。落实共筑文化艺术新丝路的《上海共识》,持续打造“欢乐春节”“上海文化周”“上海之夜”等对外文化交流品牌。加强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建设,与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开展年度对口合作。

  二是加强国际旅游形象推广。出台上海打造中国入境旅游“第一站”的政策措施。拓宽国际形象宣传推广渠道,组团参加海外主流展会和国际友城活动。激活“上海国际会议大使”机制,加强节展赛会前后贯通的内容设计,扩大文商旅体展的叠加带动效应。

  2024年5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