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第0120号代表建议的答复 ( 2024-05-06 )
“关于系统推动城市更新,让人民生活更美好的建议”的代表建议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首先,十分感谢您对本市城市更新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当前,上海城市发展已进入新阶段,推进城市更新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要精神的有力举措,也是上海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我们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决策部署,更好以城市更新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关于“完善创新城市更新的制度和机制”方面
我们深入落实《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强化顶层设计,加大政策赋能。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城市更新高质量发展意见发布,针对城市更新不同类型、不同对象,市级相关部门细化配套政策。
一是加快区域更新项目推进。已建立“更新项目入库-行动计划编制-更新方案制订-实施城市更新”的规范实施路径,加快项目实施。黄浦外滩“第二立面”项目己完成行动计划审查程序,徐汇张家弄、闵行友东路、松江经开区中部片区、静安走马塘首批申报进入市级城市更新项目库。
二是推动产业用地提质增效。积极推动“工业上楼”、打造“智造空间”,出台更新政策支持产业项目落地,在确保规划导向和方案可行的基础上,按需确定容积率和建筑高度。在确保环保、安全等要求的前提下,提出产业用地融合管理要求(M0),进一步强化规划土地资源要素的弹性保障,顺应产业生态链形成,以及多业态多功能融合发展趋势,充分调动市场积极性,支持产业项目高效落地、加强产业配套功能保障。
三是全面实施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把项目用地的开发建设、产业类型、投入产出、功能业态、运营管理等经济社会环境全要素管理要求纳入出让合同,由各主管部门实施全过程共同监管,实现土地利用的系统化、精细化、动态化管理。明确土地使用权主动退出机制,同时,为减少闲置低效用地情况,建立使用权的强制退出机制。
四是提升城市设计管理。坚持以城市总规统领城市更新,围绕“五个中心”核心功能,加强统筹规划,补齐短板弱项。通过更新促进空间布局优化和职住平衡,提升城市品质。为提高城市更新项目开发建设品质,积极推行城市更新单元“三师”负责制,整合、发挥不同领域专业团队的各自优势提出综合解决方案,形成符合地区定位、面向市场的好方案、好产品。
五是统筹各方合力。加强行业管理部门综合协同,在推动项目实践中持续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发挥专家委员会和智库专业优势,提高规范适用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畅通社会力量参与渠道,引入优质企业。强化群众全过程、全方位参与,政策向群众公开,环节请群众参与,引导群众形成合理的预期,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六是用好融资资源。已在“两旧一村”改造类城市更新项目中,用好国家专项借款政策,依托政策性银行融资优势拓宽融资渠道,加强全过程服务,形成特色化产品。在产业用地转型项目中积极试点,用好上海园区高质量发展基金等融资产品,漕河泾元创未来中心项目成为上海园区高质量发展基金和上海徐汇漕河泾园高私募基金的母子基金首投项目。后续,我们将加强相关案例复盘,及时总结经验加以推广。
二、关于“纵横统筹城市更新管理”方面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上海已成立由18家市级部门组成的市城市更新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城市更新工作,研究谋划和统筹协调城市更新重大事项,在各区同步设立相应统筹协调机制并已实体化运转。后续我委将加强统筹实施、综合协调和跟踪评估,推动各市级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在政策取向上互相协调,在工作推进中相互促进。压实各区年度目标任务,加快推进。
二是构建城市更新单元动态生成机制。针对居住、商务商业、产业、公共中心和开放空间等类型,综合考虑现状土地利用、建筑功能和产业绩效情况,对标区域发展目标和规划要求划定城市更新单元进行规划和资源统筹,实现城市空间形态和功能的系统提升,避免单地块更新资金无法平衡的局限性,同时强调组建市区联合、部门联动、市场参与的城市更新推进平台统筹推进实施。
三是发挥专业技术支撑作用。我委(市更新办)牵头组织设立城市更新专家委员会,并在2024年全市城市更新领导小组(扩大)会议前,由龚正市长为首批专家代表颁发证书。探索建立城市更新智库,涵盖综合能力强和单项业绩突出的单位。应用好责任规划师、责任建筑师、责任评估师“三师”负责制,强化专业技术力量的全流程支撑作用。
三、关于“规范城市更新的健康安全发展”方面
一是建立健全城市更新项目库。通过城市体检、更新指引制定等工作,进一步发现民生和安全短板,注重挖掘潜力发展区域。市更新办已印发上海市城市更新项目库管理办法,加快建设市、区两级更新项目库,实行项目常态化入库申报和动态管理机制。
二是制定城市更新年度实施计划。围绕城市更新“六大行动”,我委统筹各区分类梳理各项更新任务,明确各类更新项目,汇总形成各区城市更新年度实施计划。提前统筹资源,汇聚合力,做好保障,确保年度工作有序开展。
三是加强城市更新项目设计管理。专业人做专业事,积极推动“三师”负责制,已选取10个城市更新单元进行试点。由责任规划师开展规划总体研究,充分发挥对于城市更新的谋划、协调、统筹作用,制定城市更新单元规划实施方案;责任建筑师根据规划总体要求开展方案设计,充分发挥强化设计赋能、破解技术瓶颈的主导作用,制定项目建筑设计方案;责任评估师开展资源配置方式研究和综合评估,提高城市单元方案落地可行性,制定综合价值评估报告。
四是探索丰富更新模式。注重在项目推进中达到“试模式、试机制、试成本、试规范”的成效,加快推出一批显示度高、示范性强的更新项目,为其他各类项目提供示范。如外滩“第二立面”区域试点“三师”联创,综合采用统筹更新、自主更新、征收更新等多种更新方式,推动区域更新统筹主体由传统的房地产开发模式转变为区域长期运营模式。瑞康里项目探索“政府牵头+企业运作+租售兼容”的城市更新模式,给居民以更多选择。后续将结合城市更新项目库建设和示范项目推进,及时总结经验做法,形成可持续、可复制的更新模式。
五是完善保护传承体系。对历史文化资源开展调查评估,更新过程中压实保护修缮责任,确保实现文脉传承。同时,坚持以用促保,形成分级、分类、分区的保护方式,实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统筹上海老街坊、老社区的保护和利用,把文化文脉作为精神支柱,保留艺术空间,进一步做好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
四、关于“形成城市更新基础信息数据底板”“加快城市更新全生命周期管理大平台建设”方面
我们在推进城市更新工作中,充分注重提升城市更新数字化水平。建立健全全市统一的城市更新信息系统,加强数据归集共享,建设数字化档案、形成城市更新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支撑。目前已完成包括大屏展示、对外发布、年度计划、项目管理、评估评价等功能的1.0版本构建。同时,在外滩“第二立面”区域更新项目中深化系统平台建设,加强进度、质量、投资管理,努力实现城市更新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精细化、智慧化管理。
后续,将加强系统建设,推动数字赋能,保障城市更新高效贯通。市规划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等部门充分运用数字化、智能化等新技术手段,结合全市统一的城市更新数字时空系统,推进基于BIM模型的数字孪生城市空间底座建设。建立城市更新单元数字化档案,打造数字城市三维空间体验应用场景,强化对城市更新全生命周期的科技支撑保障。
五、关于“推升城市更新参与热度与广度”方面
城市更新涉及多方主体,为进一步统筹更新力量,我们坚持共建共治共享。
一是推动成立城市更新促进会、城市更新研究院、城市更新开拓者联盟。涵盖地产开发、金融投资、策划咨询等相关行业领域,系统链接政府、企业和社会等各方资源。
二是及时总结旧改群众工作经验。传承“宝兴里旧区改造群众工作十法”,坚持“走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忧、暖百家心”,通过召开项目确定听证会、实施方案协调会和实施效果评议会,广泛听取意见建议,优化更新实施方案。蕃瓜弄小区作为小梁薄板旧住房成套改造项目,探索构建了体现居民工作特色的旧住房改建八法,提前实现100%签约目标,创新打造超大城市中心城区两旧改造示范样本。同时,积极推动“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已形成街镇、居村、企业、专业团队等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积极态势,建立“一图三会”制度,搭建起公众参与社区规划、社区治理的平台。中心城各区近两年已逐步开展社区规划编制工作,长宁区已实现全区社区规划覆盖,浦东新区、黄浦区、杨浦区、普陀区等均在逐步推进社区规划编制。
三是加强对城市更新工作的宣传。营造全社会参与城市更新的良好氛围。开展一系列重要宣传活动,与新华社上海分社、新华社新闻中心共同成功举办2023上海城市更新论坛。在2023年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的案例展上,展出“城市更新结硕果”专篇。在2023城市高质量发展市长论坛暨市长培训40周年活动上,全面介绍上海城市更新工作成果。
后续,将不断充实城市更新智库和平台力量,逐步构建覆盖城市更新工作的全流程、全类型服务体系,引进高水平市场化主体,整合各类力量、资源,形成最大合力。持续完善群众参与机制,用好线上线下沟通议事平台,通过事前征询、事中协调、事后评议,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鼓励群众一起积极参与更新。还将开展面向政府、企业等各类更新参与对象的政策培训宣贯,保障政策实施落地。打造分类分级的城市更新业务培训体系,切实增强从业人员做好城市更新的意识和本领。
总体来看,系统推动上海城市更新工作使命光荣,任务艰巨,需要全社会各方群策群力,共同推进。再次感谢您的关心和建议,希望继续给予我们工作指导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