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0565号提案的答复 ( 2024-05-06 )

 

  “关于超大城市网络化生命线系统应对极端气候的挑战”提案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提案中“推动城市生命线系统应对极端天气灾害适应能力,打造数智技术赋能的防灾救灾新模式”的建议,我委将在后续的工作中进一步吸纳。

  一、背景情况

  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城市燃气、桥梁、隧道、供水、排水、热力、管廊等城市基础设施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动态预警、精准溯源、协同处置,及早发现和管控风险隐患,有效防范事故发生,保障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运行的系统性工程。

  2023年5月1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安徽省合肥市召开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现场会。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安全的重要论述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总结推广地方经验做法,部署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工作。上海高度重视城市生命线工作,我委领导多次部署,要求深入调查研究,抓紧形成生命线安全工程行动方案,全面推进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工作。

  二、已开展工作

  一是为加快推进本市各领域适应气候变化有关工作,市生态环境局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了《上海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2024-2035年)》(送审稿),积极探索适应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的推进模式,明确依托上海高校、科研院所众多等优势,加强温室气体监测体系建设,探索构建基于生态环境大数据、数字孪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气候变化与大气环境协同观测网络,深化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的关联影响分析、风险评估等相关核心技术研究。

  二是市应急局围绕防灾减灾、监测预警能力等方面开展研究,并采取了相应措施。依托上海市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积极指导、协调开展城市生命线系统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全面摸清生命线系统安全底数,推动强化网络化生命线系统的监测预警、风险排查和隐患治理等工作。

  三是我委通过燃气管线生命线安全专项调研课题的开展,以燃气安全为试点,通过调研上海燃气管线建设规模、数字化管理建设情况、燃气监测预警方案等,分析上海地下燃气管网监测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选择重点部位布设安全监测设备,实现燃气管道设施病害诊断、检测监测、预报预警、维修改造的技术体系。

  三、下一步工作

  我委拟聚焦本市综合管线、综合管廊、桥梁、道路等公共市政基础设施,充分运用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CIM、卫星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围绕“动态评估、精准监测、智能预警、联动治理”四个环节,建立生命线安全工程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的“上海模式”。

  (一)数据建设

  依托CIM平台汇集和共享各类信息,包括:市政基础设施基础信息和历年事故信息、生命线工程规划建设管理审批信息、权属单位现有IOT物联感知监测数据,以及气象、交通流量、地质状况等相关数据,建立覆盖地上地下的生命线工程基础数据库,并实现数据动态更新。

  (二)模型研发

  充分利用现有基础数据和相关城市运行数据,开展多源数据的清洗、治理与融合,采用数据分析手段挖掘城市生命线安全风险与数据信息关联关系,确定影响城市生命线安全的风险因子,结合城市生命线致灾机理与成灾模式,研发知识-数据混合驱动的城市生命线安全风险评估与预警智能算法动态模型,结合城市体检的结果,确定风险隐患清单,实现隐患分类分级精准防控。

  (三)感知网搭建

  充分整合政府、企业现有物联感知资源,根据风险隐患清单,结合城市更新和城市生命线设施老化改造,新增物联感知设备,搭建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安全运行监测感知网,实现生命线安全运行实时感知、在线监测。同时引入卫星遥感、无人机、光纤传感等新技术,进一步研究探索建立空天地一体化的移动群智感知网络。

  (四)平台建设

  一是通过上海市CIM平台,实现生命线工程二三维GIS数据、BIM数据、IOT数据、业务管理数据汇聚整合,建立模型库,开发仿真模拟等功能,支撑生命线工程三维可视化展示与分析,为生命线工程安全监测预警系统赋能,并为城市体检和城市更新提供数据支撑和赋能服务。

  二是建设上海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监测预警系统,通过风险评估与预警智能算法动态模型对各类设施开展隐患评估,实现多源风险分析、识别、评估与定级,确定风险隐患清单;通过物联感知设备对风险隐患进行精准监测,制定隐患分类分级精准防控处置方案;开发预警模型,进行安全分级预警,并将预警信息分发至权属单位;基于生命线工程实时现状数据、事故处置数据以及其他相关业务管理数据,对生命线工程全生命周期安全质量进行评估,形成评估报告,支撑辅助决策。

  三是通过城市网格化管理平台实现市和区管理部门、权属单位、第三方专业队伍的协同联动,形成对生命线设施隐患治理的全过程闭环管理,并与市、区各级应急平台互联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