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0371号提案的答复 ( 2024-05-06 )
“关于加快建设项目协同管理平台,推动上海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的提案”提案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顶层设计、政策引导、支撑落地应用方面
为抓紧推进新一轮行业数字化转型工作,在政府层面,2023年我委会同市房管局、市城管执法局组织开展了新一轮行业数字化转型调研,并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评估行业2021-2023年数字化转型工作成效,系统性规划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顶层设计、科学谋划行业2024-2026年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目前已形成《市住建行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4-2026年(征求意见稿)》。同时,住建部、我委还组织了相关标准规范编制,为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数据交换等提供了指导,如《房屋建筑统一编码与基本属性数据标准》(JGJ/T496-2022)约定了房屋建筑编码、基本属性采集、数据处理和共享应用规范,《建筑信息模型数据交换标准》(DG/TJ08-2443-2023)约定了在项目中跨阶段使用BIM模型进行数据交换的内容和流程。在行业层面,行业内许多企业立足自身实际,积极探索产业升级换代和技术创新新路,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广联达作为数字建筑平台服务商,提出以“数据+连接+算法”为核心,打造以“BIM+智慧工地一体、项企一体、业财一体”等为代表的重点数字化场景。建工集团依托“云大物移智”等技术与施工现场进行深度融合,开发智慧工地系统;借助数字化转型,实现BIM正向设计,推动可视化施工、数字化交付;研发国内首个“5G+BIM”历史建筑全生命周期数字孪生平台;组建建筑人工智能研究室,致力于建筑人工智能算法开发、产品研发、工程应用与推广实践。
接下来,我委将进一步推动上海建筑业数字化转型,拟结合委员提出的建议,研究推动项目管理协同平台建设:一是深入推动相关系统建设、构建数据共享体系,持续推动上海市建设市场管理信息平台、上海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CIM平台等建设,围绕推动信息平台互联互通、数据要素标准统一、数据资源共享交换的目标,加快构建工程建设管理一体化机制,建立全市统一的工程建设项目数据标准体系、项目编码规则、数据共享应用机制、数据资源库,推动工程建设项目设计、施工、验收、运营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二是推动项目管理协同平台在区域数字化转型中发挥先行先试作用,根据本市“十四五”规划、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引领区行动方案、新城数字化转型规划建设导引、长三角一体化建设要求,持续推动企业在各区域的建设工程项目中开展项目协同管理平台的应用和落地,形成可复制经验后推广使用。
二、关于复合型人才培养
本市一直致力于工程建设领域的既懂业务知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开展:一是
提供合作交流平台,通过培训、比赛、论坛、项目交流等多种方式加强人才培养。在政府层面,通过举办论坛、政策宣贯等进行培训交流,如2023年,组织开展“奋斗杯”上海市青年技能大赛分赛之一上海市建设交通行业数字化转型青年创新应用大赛,并对优胜选手给予职业技能政策性激励、青年号品牌专设激励等,还对表现优异的高校团队采取“校企直通车”等就业激励。在社会层面,会同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宣传培训和组织论坛,近年来,绿色建筑协会、勘察设计行业协会、施工行业协会等多次组织技术论坛,解读政策、分享优秀案例、介绍应用技术等;同时还鼓励各类市场主体自发组织各类形式的技术培训,包括企业内训、合作交流等。二是开展考核认证。如在建筑信息模型应用领域,目前在个人层面,BIM考核认证包括人社部的BIM应用级别证书、图学学会的BIM等级认证等,工信部、教育部也有相关认证,本市由市住建委考评中心组织实施BIM建模员证书;在企业层面,由市住建委组织BIM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评定等。为鼓励行业企业使用BIM技术,本市在新发布的勘察设计企业信用评价办法中明确规定,本市勘察设计企业在本市已完成的相关工程业绩中应用新技术将作为信用分项;在本市设计电子招标文件应用文本中,对BIM技术应用进行了专项规定,并要求使用BIM技术的项目,需设置BIM技术负责人;同时,发布了BIM施工图模型和竣工模型的交付要求,并研发BIM模型辅助审查和交付信息系统。通过以上信用加分、规范设计招标要求、BIM模型辅助审查和向政府交付等方式,倒逼企业推进项目在BIM技术中的应用,从需求导向,进一步推动市场化的BIM考核认证。
下一步,一是持续开展宣传培训,建立固定的宣传交流平台,广泛开展政策、典型案例和应用成效的宣传培训,不断提高社会认可度。同时,支持协会等社会组织和第三方机构通过开展大赛、高峰论坛、学术成果研讨、企业内部自训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开展宣传和培训。二是持续推动合作交流,在项目中培养人才,通过结合项目实训、专业课程学习、国际合作交流等多种方式,建立实训体系,培养一批精通全过程工程建设管理和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三是加强学科建设,统筹布局一批数字领域学科专业点,开展校企合作,支持高等学校加强数字化技术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引导职业学校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建立校企合作和数字化学科专业体系,在相关高校、职业学校支持开设相关专业或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