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第0224号提案的答复 ( 2023-05-09 )
“关于加快推进上海建筑领域节能降碳的建议”提案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提案立足当前本市建筑领域碳排放实际,客观地指出了当前建筑领域碳排放标准体系建设、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等方面存在的短板,提出了务实可靠的建议,为下一步本市加快推进建筑领域“双碳”目标落地提供了有力支撑。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会同市房管、绿容等部门围绕提案建议,深入讨论调研,努力吸纳研究。
一、关于建筑领域碳排放标准体系建设的相关建议
碳排放标准体系是建筑领域实现“双碳”目标的基础
工程。近年来,本市各部门高度重视碳排放标准体系建设。由市发改委提出的上海市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即将获批筹建,该地标委的建设,将为跨领域双碳标准的研究制定提供平台和组织保障。同时,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也启动了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数据整理,通过深入分析大量数据样本,初步掌握了本市建筑领域碳排放现状,基于碳排放趋势分析,提出建立建筑全生命周期能耗和碳排放约束机制。
下一步,拟加快推进建筑领域碳排放标准体系建设,具体开展以下工作:一是建立统一规范的建筑领域碳排放核算方法,为客观评价建筑碳排放合理性,科学引导建筑业低碳转型发展提供依据。该标准已列入今年第二批地方标准编制计划。二是建立统一完备的建筑领域碳排放核算基础数据库,充分反映上海市建筑市场的特点与材料、构件和设备等生产及运输技术水平。建筑碳排放核算基础数据库包括但不限于:能源碳排放因子、材料生产碳排放因子、材料运输碳排放因子、建筑建造碳排放因子、拆除处置碳排放因子、植物碳汇固碳因子等。三是建立覆盖建筑领域全过程的碳排放管理体系,主要涵盖规划设计阶段、施工建造阶段、运行维护阶段和拆除处置阶段。
二、关于居住建筑节能降碳的相关建议
近年来,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会同市房管局多措并举,围绕推动居住建筑节能降碳开展了以下工作:
新建建筑方面,除面上执行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要求外,针对居住建筑进一步提高节能设计标准,修订《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其中节能率指标提至75%,属夏热冬冷地区先进水平,推动居住建筑从“相对节能”走向“实效节能”。二是深入推进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及零能耗建筑发展,依托容积率奖励,在居住建筑中开展大规模试点工作。
既有建筑方面,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与市房管局分别印发《上海市旧住房更新节能改造技术措施推荐目录》《关于本市旧住房更新改造节能技术应用的通知》,为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提供技术指南。一是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节能要素,明确屋面、外墙、外门窗、管道设施、绿化等公共部位的改造推荐技术措施或材料。二是针对公共财政补助的旧住房更新改造项目,积极推进屋面改造,通过“平改坡”等方式,增强屋面保温隔热性能,并要求外墙涂料选用具有隔热反射性能的产品,在设计、施工时按照建设工程相关规范、标准执行。此外,《上海市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已提出结合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同步开展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鼓励节能门窗、节能家电的使用。到2025年,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1000万平方米。到2030年,累计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3000万平方米。
三、关于超低能耗建筑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发展超低能耗建筑已成为本市提升新建建筑节能降碳水平、促进建筑领域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举措。“十四五”以来,本市超低能耗建筑蓬勃发展,2021-2022年落实量位列全国第一,达到1080万平方米,占全国总量近三分之一。
目前,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正编制《上海市推动超低能耗建筑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已将“发展超低能耗建筑材料体系”作为重点工作。一是开发适用于夏热冬冷地区超低能耗建筑的节能墙体和制品。推广应用预制混凝土夹心保温外墙板系统、预制混凝土反打保温外墙板系统、现浇混凝土复合保温模板外墙保温系统等外墙保温一体化系统。鼓励企业自主研发适宜技术及产品,适时引进、吸收成熟技术与产品,形成面向夏热冬冷地区超低能耗建筑的低热桥技术体系。二是完善高性能低能耗门窗系统。推进超低能耗建筑门窗研发,实现装配化安装,完善配套原材料生产加工体系。加快推动门窗新型材料应用与产业化。积极引进全钢化真空玻璃、复合防火玻璃和气凝胶玻璃制造等技术,加强新型玻璃制品的推广应用,提高门窗产品品质与附加值。三是打造超低能耗设备体系。重点发展高效热回收新风系统,提高夏热冬冷地区新风系统适应性。鼓励开发适用于夏热冬冷地区气候特点的新风热回收系统和新风空调一体机设备。鼓励研发超低能耗建筑的厨房补风设备、卫生间排风热回收和套内空气质量调节系统。推广扩大太阳能光伏、太阳能热水、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设备应用范围。鼓励研发适合于夏热冬冷地区的多种能源耦合互补利用技术,加快太阳能光伏、污水源热泵、空气源热泵、储能电锅炉等应用,进一步提升可再生能源的应用率。
四、关于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相关建议
近年来,本市积极推进各类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市绿化市容局鼓励各区通过堆坡造景、林相提升、生态廊道建设等方式促进渣土综合利用;规划的一批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厂陆续建成投产,建筑垃圾分类处理、利用能力逐步提升。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持续规范建筑废弃混凝土“收、运、处、用”闭环管理,已基本实现全量资源化利用。同时,会同市交通委、市道运局等部门进一步完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标准规范体系,于2023年2月发布《上海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建材产品应用指南(试行)》,对常见再生产品原材料要求、技术要求、产品运用进行了明确,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建材产品推广提供科学指南。
下一步,市绿化市容局将结合上海现代农业产业园(横沙新洲)建设,实施工程土方综合利用,继续鼓励、指导各区开展渣土综合利用。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将会同科研机构及建材末端应用主管部门,进一步拓展应用场景,促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
感谢你们对本市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工作的关心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