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第0814号提案的答复 ( 2023-05-09 )

“关于进一步加快本市架空线入地 亮出城市天际线的建议”提案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为切实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2018年起,各区、各单位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比学赶超,攻坚克难,连续开展了两轮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工作。五年内,全市完成了801.6公里整治任务,内环内入地率由29%提高到53%,其中主次干道入地率由42%提高到76%,“申字型”高架沿线、苏州河沿线、内环内主干道架空线已基本入地,中心城区打造了多个无架空线全要素整治示范片区。比如:长宁区竣工115.12公里,率先打造北新泾无架空线全要素整治示范街道;黄浦区竣工71.51公里,打造了环人民广场-新天地全要素整治示范片区;徐汇区竣工65公里,衡复风貌区、徐家汇商圈等核心区域市容市貌焕然一新;普陀区竣工67.2公里,结合架空线入地推动曹杨新村城市更新,打造了“曹杨样板”等。在清除“黑色污染”,减少道路立杆数量,推进箱体整合减量、隐蔽设置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整治完成区域有效解决了架空线设置无序、影响市容景观、安全隐患等问题,基础设施提质升级,全面赋能城市数字化转型所需的电力、通信容量,为智慧城市各类应用场景建设构建了设施搭载平台。

提案中提出的进一步加快推进力度、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整治效能的建议内容,对我们非常重要,我们将认真研究,并在新一轮的整治工作中吸收采纳。

一、关于“进一步加快市内商业核心区、集中居住区,特别是申字型高驾路沿线架空线入地工程,进一步优化市内整体空间,展现大上海的优质城市风貌,让上海的天际线将越来越清朗”的建议

虽然前五年整治完成区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由于城市发展长久以来形成的历史遗留问题,中心城区未整治区域无序设置的架空线、立杆、箱体等规模依然庞大,设置乱象依然严峻,本市内环内还有约47%的道路(约417公里)仍然存在架空线,中心城区除了长宁区、浦东新区内环内入地率达到70%左右,其他均在50%以下,尤其是市内的商业核心区、集中居住区范围内道路架空线严重影响城市风貌。需要继续开展存量架空线入地整治工作,结合城市更新等专项整治和道路改扩建工程双管齐下,持续推进,久久为功。

因此,我们按照“以点连线、延线成片、连片成面”的原则,起草了新一轮整治的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拟完成主城区及郊区重要区域约480公里道路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任务。计划到2025年,内环内道路架空线入地率提高到70%以上,内环内主次干道架空线入地率提高到90%以上。整治路段综合杆设施全覆盖,减杆率不低于60%,减箱率不低于50%,市政修复和城市家具设置达到全要素提升标准,创建多个无架空线全要素整治示范片区,打造多个新型基础设施融合性应用场景。建立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的长效管理机制,出台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管理办法、管线管理办法,全面实现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和管线的精细化管理。

二、关于“通过市级媒体、新媒体宣传阵地,让居民百姓都能明白架空线入地所带来的好处,澄清有关新建电站辐射等相关问题”的建议

架空线入地作为市委、市政府开展的民心工程之一,给城市运行和市民生活带来了诸多切实的益处,需要加强宣传,提升市民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一是提升城市运行安全。安全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底线,包括电力供应、通信保障,以及各类管线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运行安全等。比如:电力架空线入地逐步建设“钻石型”配电网络,不仅提高了城市供电容量,已入地区域供电可靠性提高到99.999%;信息架空线入地将架空光缆转换为地下通信管道内安全可靠、维护便捷的通信光纤网络,规避了架空线坠落的安全风险,提高了管理维护便捷度;合杆整治将数量众多、尺寸多样、养护缺失的道路杆箱拆除,杆上设施由新建的高质量综合杆统一提供安全的搭载环境,提升了设施搭载可靠性、设施运行稳定性、设施管理便捷性。此外,架空线入地充分利用人行道地上、地下空间资源,开展综合杆设施、缆线型综合管廊建设,在改善民生的同时消除隐藏其中的安全隐患,提高了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属于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中超前布局新型基础设施的范畴,虽然一次性投资较大,但从长远来看,避免了以后设施加载重复立杆、设箱、排管、接电、掘路的费用,节省许多综合费用开支,也是系统解决“马路拉链”等城市病的重要手段。

二是提升人居综合环境,建设宜居城市。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需要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导向,创造更宜居的良好环境。各区以架空线入地为契机开展“美丽街区”建设,比如:开展道路铣刨加罩,让道路更加平整洁净;开展人行道砖提标翻新,让行人更加方便舒适;开展合杆合箱整治和城市家具整理,让公共设施更加简洁实用;开展老化地下管网更新,让城市“生命线”更加安全可靠;开展沿街建筑和围墙外立面整治,让建筑立面更加协调安全;开展街区公共绿化更新和“口袋公园”、城市绿道建设,让街区风景更加靓丽丰富,架空线入地已然成为街区人居环境综合提升的“钥匙”。

三是赋能城市数字化转型,建设智慧城市。着力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对城市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上海的电力、通信等管线已经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的阶段,无法满足大规模城市数字化转型的需求。五年内,架空线入地电力公司累计拆除架空电力线缆约2200公里、杆变2280余台,建成10千伏配电站500余座、箱变900余台,新建电力管道706公里、敷设电缆5748公里;信息管线公司建设通信管道约800公里;通信运营商拆除通信线缆约6万公里,通信线缆入地总长度约4.9万公里;杆箱整治拔除各类立杆约7.5万根,平均减杆率达到60%,新建综合杆约3万根,整合各类设施设备约7.8万套。不仅提高了城市电力和通信供应的可靠性,还大幅度提高了电网的供电容量和信息通信容量,为城市数字化转型赋能。新建的综合杆也具有数量大、分布广、设置密、带电源、通网络的特点,这些基础设施的超前布局和统筹建设,可以推动各类智慧城市应用场景快速部署、快速落地,为破解城市发展难题,提升城市发展科技支撑能力提供有力保障。

虽然整治完成后的效果是显著的,但是由于市民对电站建设的“毗邻效应”、掘路施工的噪音困扰、临时封闭道路的通行影响等问题,施工过程中还是对市民的生活和出行带来不利的影响,需要我们加强沟通协调、做好正面宣传,争取市民的支持。

一是搭建媒体宣传平台。凝聚政府、企业、社区等各方力量,通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及时报道整治的行动情况和典型案例,不断提高社会认可度和满意率,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是搭建党建联建宣传平台。指挥部及各参建单位与属地街道、园区、居委开展党建联建活动,建立党员突击队,在开工前,由党员带头分别走访相关街道、园区、居委,就年度计划筹划、电站选址需求、开工节点安排等征求属地意见,及时调整和修正计划安排。制作宣传手册,为居民区的居委干部、党员骨干、楼组长和社区志愿者普及架空线入地常识,对施工期间居民反映比较集中的夜间施工扰民、电站辐射等问题进行宣传引导和答疑解惑,推动项目实施中急、难、险问题和涉民矛盾的及时有效解决。与此同时,主动了解社区居民“家门口”的急、难、愁诉求,在推进架空线入地整治工程时一并实施,承诺民有所求,我必有应,真真切切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三、关于“全面提升整治效能,系统化统筹实施道路、精准化平衡管线设计、区域化布局交通方案,争取早日全部完成”的建议

架空线入地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电力线入地、信息线入地、合杆整治和市政道路修复四个分项工程,涉及建设主体多、规划设计多、施工单位多。全面提升整治效能,加强系统性的统筹、精准化管线综合、区域化交通组织、标准化文明施工是我们的工作重点。为此,我们采取无架空线全要素整治示范片区建设、落实“一路一方案”制度等措施,加强过程管理。

(一)出台全要素技术规定,推行全要素整治

架空线入地按照“做减法、全要素、一体化”的整治原则实施推进,我们认为“做减法”就是数量减少、尺寸减小、规格减少;“全要素”就是地下、地面、地上各类设施标准统一、管理统筹;“一体化”就是设施整合、设置隐蔽、环境协调。为进一步贯彻“做减法、全要素、一体化”的基本理念,加强街道地下、地面、地上立面空间的各类要素整治整合和统筹管理,我委联合市交通委、市绿化市容局编制并印发了《市政道路建设及整治工程全要素技术规定》。

一是关于地下设施。主要包括排水、给水、燃气、电力、信息等。针对地下空间资源紧张,提出电力和信息同沟槽敷设、形成缆线型管廊的新要求;针对检查井过多、过密的现状,提出加大雨、污水检查井设置间距的新要求。

二是关于地面设施。主要包括路面结构、人行道板、路面标线、侧平石、无障碍设施、树穴盖板。针对人行道铺装不平整、样式色彩杂乱等问题,结合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提出加大人行道板尺寸,增加透水性等要求;针对沥青路面黑度不够的情况,提出道路面层采用改性沥青混合料;针对盲道设置过多、位置不合理、实际作用发挥有限的问题,提出按照现行上海市《城市道路设计规程》“人行道宽度小于3.0m 或人行通道宽度小于1.5m时,可不设盲道”;针对路面交通标线及禁停线设置不够清晰、不耐用的情况,提出采用双组份标线的要求;针对人行道井盖和树穴盖板影响行人通行的情况,提出设置隐形井盖、树穴盖板与人行道同高的要求。

三是关于地上设施。主要包括设置在道路上的各类杆、箱、站以及城市家具等设施。针对杆件林立、箱体设置过多的情况,提出设置综合杆、综合箱以及箱体整合和规范设置的要求;针对电力站外观与周边环境不协调情况,提出开展建筑设计和景观美化的要求;针对绿化隔离栏设置,提出双向4车道及其以下的次干路和支路不宜设置分隔带、分隔栏,设置花箱的分隔护栏宜在花箱上增设反光标识,提升夜间行车安全性,定期对遮挡道路标识、路灯和信号灯的乔木枝叶进行修剪。

在标准执行后,对整治过的路段,将道路上线、杆、箱、牌、头等设施纳入网格化管理部件,联合城管执法,对违规设置设施及时拆除,加大违规处罚力度。

(二)建立“一路一方案”制度,加强工程统筹

“一路一方案”的重点是体现统筹,以道路为单位,统筹各分项工程的方案设计、施工组织以及交通组织,落实文明施工要求,进一步优化施工流程、缩短施工工期。其中,施工组织重点加强了建设项目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的统筹管理。

一是工程进度统筹。统筹各分项工程间的施工组织,做好不利因素的影响控制,集中体现分段施工,既要减少施工工期,又要降低对市民出行的影响。

二是工作流程及工序衔接统筹。统筹各分项工程中的共同作业面的关系,提高作业效率、缩短作业时间、减小交通影响。

三是割接方案统筹。统筹电力、通信等新老设施割接过程,统一安排割接顺序和施工组织,确保割接工作安全有序,减少因割接对市民生活产生的影响。

四是文明施工方案。根据每条路段的特点,制定文明施工方案,包括施工边界设置、施工铭牌、通行措施、警示标志、施工环保、相邻保护以及设备、物料堆放等具体设计内容。

五是交通组织方案。根据每条路段的特点,制定交通组织方案,包括道路以及区域交通状况分析、施工对交通的影响预判、具体的施工工序、施工作业面、进出场时间等。

感谢各位委员对城市建设管理工作的关心、支持和提出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