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市北高新园区顺利通过上海市三星级绿色生态城区验收 ( 2025-11-12 )
近日,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组织完成了2025年第三批绿色生态城区项目审定工作。静安市北高新园区顺利通过项目审查,已达到三星级绿色生态城区验收要求。
从烟囱到光伏,从制造到智造,市北高新的转型发展历经绿色筑基、低碳驱动、价值共生和典范铸就等阶段。当前,园区围绕“智慧转型、微碳零排”发展理念,积极推进生态治理和绿色技术创新,实现了从传统工业区向现代化绿色生态城区的嬗变。
一、基本概况
市北高新园区位于静安区,紧邻中环南北高架。从1992年烟囱林立、浓烟滚滚的彭浦老工业区,成功转型为以大数据产业为核心的全产业链总部经济功能区。绿色生态城区范围东临寿阳路、南到汶水路、西傍康宁路、北至江场路(共和新路以东)、走马塘(共和新路以西),用地面积为1.87k㎡。
二、建设特色
(一)低碳升级:硬件升级构建高效用能体系,绿色集群引领产业跃升
绿色建筑规模化落地:园区内75%楼宇达到绿色建筑标准,通过优化建筑围护结构(如保温隔热材料、Low-E节能门窗)、升级通风采光系统,降低建筑本体能耗;针对高耗能的数据中心专项改造,数据港IDC机房最低PUE(能源使用效率)仅1.09,比肩国际领先水平。
规模化布局光伏系统:自2022年起,园区对所有自持楼宇全面开展光伏屋顶资源摸排,并完成光伏发电系统加装铺设。当前,园区对20栋自持楼宇屋顶资源利用率达到100%,全部铺设光伏发电系统,累计装机容量达到1300千瓦。
引领数智产业迭代更新:园区数据智能企业占全市1/3,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数量年均两位数增长,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8%(全市平均的1.8倍),近三年来,独角兽企业、科创板上市企业“多点开花”。德凯、璞塔、晶澳太阳能等园区企业聚焦碳资产核查、用户碳足迹、节能环保装备、新型储能技术等重点领域,构建绿色低碳产业循环体系;卡斯柯将无人机技术从轨道交通控制延伸至低空物流、河道巡检等服务场景,在4平方公里的空域划设物流、巡检等多条航线,探索特大城市低空经济发展新路径,以“云数智链”为核心的绿色产业生态已初具规模。
(二)生态治理:构建“三维生态体系”,重塑园区生态基底
立体绿化网络:园区构建“三维生态体系”——12万平方米绿地形成“生态绿肺”,近5公里慢行步道串联“绿色脉络”,屋顶绿化与垂直绿化打造“空中花园”,绿化覆盖率达40%,实现“推窗见绿、移步入园”。
水生态治理示范:塞尚湾以“技术+金融”模式成为全市首个地表水环境治理示范项目,实现从“水质改善”到“水生态健康”的跃升。
公园城市实践:园区串联静安中环公园、静安青年体育公园等公共空间,打造“公园20分钟”绿色生态圈,将生态空间与市民生活、企业办公深度融合,提升区域生态承载力。
(三)智慧驱动:数智技术筑牢绿色转型“神经中枢”
智慧管理平台:园区搭建了基于“大数据+物联网+BIM+GIS”技术于一体的市北高新智慧管理平台,开创了国内园区智能化综合管理的先河,包括碳核算统计监测体系——碳普惠监管与数智双碳板块。智慧管理平台的数智“双碳”系统实时显示光伏发电和用电趋势,为构建区域市场化碳普惠交易服务体系提供有力支撑,带动企业积极融入绿色低碳发展格局。
虚拟电厂创新:园区搭建虚拟电厂,依托区块链技术构建“数据管理—资源调度—能源交易”全链路体系,通过智能合约与GEB系统实现错峰用电精准调控。目前,已签约52家单位、99栋楼宇,形成6兆瓦稳定可调能力储备。在2025年8月全市需求响应实测中,召集36户用户申报1150千瓦可调容量,响应完成率达85%,成为首个建成虚拟电厂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全场景物联感知覆盖:园区物联设备监测系统实现93%楼宇覆盖,实时监管井盖积水、垃圾满溢、智慧消防等场景,减少资源浪费与环境风险,同时为绿色管理提供实时反馈。
(四)人文开放:平衡“工业记忆”与“低碳生活”,激活社区活力
工业遗址低碳更新:园区对近百年历史的“彭浦机器厂”进行转型升级,打造“静安国际科创社区”——采用“修旧如旧、创新如新”策略,40%历史构筑物再利用于工业遗址广场设计,保留老厂房红砖肌理(如喜马拉雅“喜马天地”项目),实现历史保护与城市更新的统一。
公共空间共享化:园区建设中央社区广场作为白领、居民的“公共客厅”,通过健康绿环串联整个园区,倡导绿色出行与健康生活;“遇见市北”App植入低碳出行积分系统,年激励员工绿色通勤超万人次,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公众践行”的低碳共治模式。
绿色文化普及:园区定期举办环保嘉年华、垃圾分类宣传等活动,将绿色发展理念渗透至园区每个角落;依托“数通链谷”国家区块链应用示范区,在链咖啡、场景集市中融入绿色元素,让低碳实践成为企业、居民的日常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