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建设交通行业高质量推动项目落地落实,各项工作已顺利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 2024-01-01 )

  上海是“人民城市”重要理念首提地。上海市委、市政府于2020年研究确定并推动实施了第一轮(2020—2022年)16项民心工程,取得了丰硕成果。今年,上海启动了新一轮民心工程并发布了实施方案。

  继上一轮承担7项民心工程后,市建设交通行业此次又承担了8项任务,在全市19项任务中占比接近一半,分别是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房屋管理局牵头的“两旧一村”改造、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一江一河”两岸公共空间品质提升、无障碍环境提升、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等5项任务,市交通委、市道运局牵头的公交出行和慢行交通体验提升、停车资源优化等2项任务,以及市绿化市容局牵头的环城生态公园带及“千座公园”建设。此外,在上海市政府今年公布的为民办实事项目中,市建设交通行业也承担了多项任务。

  “在民心工程、民生实事中勇挑重担,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市建设交通工作党委书记、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主任胡广杰表示,“上海建设交通行业要把抓好民心工程、办好民生实事作为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集中体现,在总结好、推广好、运用好首轮民心工程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用心用情推动新一轮民心工程、民生实事项目高质量落地落实,以造福人民群众的实际成果检验主题教育的实际成效”。目前,各项工作都已顺利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居住生活的向往

  旧区改造曾被称为“天下第一难”。历经30年持续推进,去年7月,上海顺利完成中心城区成片旧改任务。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今年,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房屋管理局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全力推进“两旧一村”改造和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工作,切实提升上海市民居住品质。

  2022年底,中心城区剩余零星二级旧里以下房屋38万平方米、1.3万户,计划到2025年全面完成改造。市“两旧一村”专班持续完善零星旧改扶持政策,会同虹口区、黄浦区、静安区和市各相关部门,强化协同形成合力,加强统筹支持和督促,落实推进主体责任,协调解决推进问题,现已完成12.3万平方米、4084户,顺利完成今年目标任务。

  今年的旧住房成套改造任务也已完成。全市现已完成旧住房成套改造约29.58万平方米,其中,小梁薄板房屋改造完成约13.07万平方米。同时,黄浦区保屯路211弄、静安区蕃瓜弄等一批年度重点项目陆续启动,重点项目的引领效应初步形成,蕃瓜弄“旧住房改建八法”等好的经验做法还为面上改造推进提供了借鉴。

  城中村改造是重大民生工程、发展工程和治理工程。按照规划,2023年至2025年全市计划安排新启动30个“城中村”改造项目,今年已按计划启动10个。其间,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房屋管理局出台了一批政策指引,形成了一批有借鉴性的示范项目案例,城中村改造工作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住得舒心,前提是住得安全。今年,上海首次将“为10万户高龄独居老人加装燃气报警器”和“为50万户既有管道天然气居民用户更换燃具连接软管”两项工作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进一步筑牢燃气安全的“最后一米”。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已超额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累计为11万户高龄独居老人加装燃气报警器,共有55万户居民用户更换了灶具金属连接管。

  民生工作做得好不好,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今年,沽源路第一、第二小区居民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喜悦之情。自2022年8月开工以来,小区仅用时8个月便完成了美丽家园施工,并交付了22台加装电梯,最快的一台耗时只有5个月。对于这两个老年人占比接近50%的小区来说,实现整小区加装电梯的目标,极大方便了居民出行。

  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是党中央、国务院顺应我国老龄化趋势而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对改善包括老年人、残疾人在内的老旧小区居民居住条件具有重要意义。今年,市委、市政府结合主题教育,在大兴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加装电梯列入新一轮民心工程,总目标为完成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9000台,每年完成3000台。

  加梯工作是“雀小脏全”的系统工作,涉及面广、协作方多、系统性强,需要多方协作、紧密配合。市建设交通工作党委积极协调,牵头市级部门党组织组成“加装电梯党建联盟”,共同建立成员单位会商机制和业务部门党支部协作机制,变“分头推进”为“协同作战”,着力破解居民意愿统一难、资金筹措难、加梯提速难等现实问题。

  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房屋管理局发挥专业优势,制定出台《上海市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工程质量安全监督要点(试行)》,创新引入社会专业审图机构,明确加装电梯质量安全监管具体标准和监管要求,让居民更安心、放心。同时不断出实招提升服务水平,依托“一网通办”平台,统一数据标准,创新构建加梯事项系统对接、数据共享路径,让居民办事省力又省心。全市现已完成3001台电梯加装,达成今年目标任务。

  “接下来,我们要继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进一步梳理现状,找准关键所在,着力凝聚市区合力、部门合力、政企合力,全力以赴推进‘两旧一村’改造和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工作,持之以恒完成三年行动计划,切实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居住生活的向往。”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副主任,市房屋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桢说。

  民有所呼,必有所应。长期以来,停车难,尤其是住宅小区和医院特定时段停车难问题,是影响人民群众幸福感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今年,市交通委、市道运局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开展了新一轮停车资源优化民心工程三年行动计划。

  一方面,大力推进新型智能机械车库建设。在去年开工建设本市首个垂直盾构新型智能机械车库的基础上,市交通委、市道运局进一步探索技术类型,扩大试点范围,拓展落地项目。

  另一方面,积极试点道路停车资源开展错峰共享。市交通委、市道运局协调公安交警部门,重点针对住宅小区夜间停车需求,在周边设置了一批夜间时段性道路停车位,同时依托高位视频技术建设智慧道路停车场,试点面向周边居民提供分段计时、按月收费的优惠停车服务。

  以静安区临汾花园小区为例,该小区登记车辆700辆,改造前内部车位545个,停车缺口突出。今年,小区结合加装电梯改造,同步实行内部车位挖潜工作,通过优化绿化布局重新规划车位,改造后内部通道两侧新增停车位135个,并加装地磁设备,实时了解车位占用情况。同时,小区南门附近新建临时停车场,可提供停车泊位66个。临时停车场闸机系统与小区打通,小区居民登记车辆可在临时停车场停放,费用与小区内部一致,目前小区居民的停车需求已基本得到满足。

  据悉,在市、区两级部门协同推进下,今年各区共创建43个停车资源优化项目,开工建设8460个公共停车位,新增2333个错峰共享停车位,建成20个示范性智慧公共停车场(库),在中心城区和其他地区建设智慧道路停车场的比例分别达到53%和36%,圆满超额完成年度各项任务指标,有效缓解了87个住宅小区和4个医院在特定时段的停车矛盾。

  “我们将加快数字化转型,用科技赋能让服务更显便捷。”市交通委副主任,市道运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斌表示,今年,市交通委、市道运局将建成市级公共停车信息平台,目前平台已全面联网接入全市4700个经营性停车场(库)和收费道路停车场的动静态数据,基本形成上海市“停车一张图”。

  此外,为满足快速增长的新能源车主充电需求,市政府连续三年将充电设施建设作为实事项目,市交通委主要推进“新增1万个公共(含专用)充电桩”工作有效落地。今年2月,市交通委牵头制订并发布了《上海市公共停车场(库)充电设施建设管理办法》,有效推动场(库)充电设施按要求配建足量的公共充电设施,并将充电设施接入市级充电平台,方便市民查询和使用。

  市级平台现已接入公共(含专用)充电桩共计18.9万个,其中新增4.5万个,较往年新增量翻番,提前完成年度工作目标。针对对外交通充电设施短板,市交通委加强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设施建设,目前已实现在运营服务区充电设施全覆盖,充电车位占比达到了14.9%。

助力高质量发展 提升城市吸引力

  民心工程不仅是民生项目,还与上海城市高质量发展直接相关。以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这项民心工程为例,它可以充分利用人行道地上、地下空间资源,提高了城市综合承载能力,避免了以后设施加载重复立杆、设箱、排管、接电、掘路的费用,节省许多综合费用开支,也是系统解决“马路拉链”等城市病的重要手段。在改善民生的同时消除安全隐患,维护城市安全运行,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今年,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全面贯彻“做减法、全要素、一体化”的总体要求,协调统筹各区指挥部大力推进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工作。2023年计划完成100公里的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任务,截至年底,竣工量达112公里,超额完成任务。内环内道路入地率提高至55.5%,内环内主、次干道入地率提高至79%。

  为做好这项民心工程,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根据架空线入地建设主体多以及线性、半开放性工地的特点,建立“一路一方案”制度,各区严格落实执行,统筹做好工序、时序、人员之间的配合计划。同时,各区贯彻文明施工要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建立健全监管机制,根据不同的施工情况分类指导、精准施策、明确标准、精细打磨、守牢底线、整体提升,坚决做到有序施工,坚定守护惠民温度。

  事实上,一座城市的民生服务优势,完全可以转化为人才吸引优势、城市竞争优势。今年民心工程“扩容”,新增的无障碍环境提升、公交出行和慢行交通体验提升,都与增强上海城市吸引力直接相关。

  “今年是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提升年,上海出台了条例,国家通过了法律,全国已形成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良好氛围。我们应该趁势而上,率先启动,体现特色,赢得民心。”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推动建立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协调机制,5月26日市政府办公厅正式发文设立市无障碍建设工作专班,并于6月20日推动出台《上海市建设工程施工图无障碍设计文件技术审查要点》,明确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标准。

  根据三年行动计划,今年底,邮政、银行网点等公共服务场所无障碍服务环境进一步改善;启动政务网站等无障碍改造提升,升级优化听障人士报警系统,实现120医疗急救中心紧急呼叫系统联合具有外语接警能力的平台建立外语报警三方通话机制。目前,各项工作均已顺利完成。

  明年相关工作还将进一步提速。市邮政管理局计划进一步改善35处邮政网点无障碍服务环境。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进一步改善150处银行网点无障碍服务环境。市交通委将计划结合人行道品质提升工程,对人行道无障碍环境不符合标准的盲道、人行道无障碍坡道、公交站台无障碍坡道进行改造和完善;新增400辆无障碍低地板公交车。市卫健委计划120医疗急救中心紧急呼叫系统完成与相关部门对接,完善听障人士信息库。市文化旅游局计划为公共图书馆优化无障碍通道人工导引服务20处。

  “原来要绕行将近1公里,现在骑车两三分钟就能到了。”在剑河路桥建成后,苏州河两岸的剑河路和真光路被打通,极大方便了周边居民。

  近年来,在“双碳”战略背景、人民城市建设理念下,慢行交通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2022版《上海市交通发展白皮书》明确提出“坚持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优先发展”的战略取向。

  市交通委党组书记、主任于福林表示,上海交通将深入践行白皮书提出的这一发展理念,推动各项举措落实落地。“今年是慢行交通品质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的开局之年,我们将继续围绕完善慢行网络、打造慢行空间、提升设施品质和创建慢行示范区域等,有效提升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连续性和安全性。”

  据统计,今年全市220个慢行交通体验提升项目和14个慢行示范区创建已全部完成,打通34处慢行断点,新建18座跨阻隔桥梁或地道,共计新增约29公里人行道和约28公里非机动车道。另设置光复路、北苏州路2条非机动车专用路。新增立体慢行设施12处,慢行与蓝绿、街道、桥下空间融合整治72处,共涉及约20万平方米融合空间,其中立体慢行设施面积约5万平方米。更新人行道约34万平方米,增设完善盲道约82公里,人行道缓坡改造约450个;更新非机动车道约15万平方米;增设改造行人二次过街安全岛约160个,设置改造右转保护区约280个,优化非机动车停放带约29公里,完善慢行指引约300个。

  公共交通方面,市交通委加强衔接轨道交通的公交线路优化、轨道交通站点50米范围内公交站点的配套、大型居住社区与轨道交通站点间的公交接驳等工作。借助推进出行即服务(MaaS)系统建设,探索并逐步实现轨道交通站点及100米范围内公交站点运营信息的双向显示。目前,全市87.2%的轨道站点周边50米半径范围有公交线路服务,93.7%的轨道站点周边100米半径范围有公交线路服务。大型居住社区公交首末站规划建成率为84%,规划范围内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平均为96%,大型居住社区居民对公交的满意度均高达80分以上。

  今年,全市重大工程建设围绕服务国家战略以及提升城市能级与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投资规模再创新高,预计全年完成总投资将超2250亿元,超年初计划近五个百分点,一批基础设施、科创产业、社会民生、生态环境类重点项目取得关键进展。基础设施方面,东方枢纽上海东站地下工程全面开工,轨道交通19号线、15号线南延伸年内开工,沪渝蓉高铁、沪通二期、沪苏湖铁路、小洋山北侧作业区等加快建设,机场联络线先期开通段全线主体结构贯通,S3公路高速部分、竹园污水处理厂四期、杨高路改建等重要基础设施投入使用;科创产业方面,浦江实验室、临港实验室、正大天晴、江丰临港基地等一批生物医药、高新产业项目开工建设,集成电路类项目加快实施,徐汇和杨浦滨江、北外滩、虹桥、张江等区域,一批头部企业总部和研发基地加快建设,外高桥造船邮轮总装等建成交付,华为上海研发中心部分组团等年内基本建成;社会民生和生态环境方面,中山医院国家医学中心等实现开工,迎宾水厂、居家桥水厂、原水西环线等水环境项目开工建设,世博文化公园双子山主体部分土建完成验收,上海植物园北区年内基本建成、开园运营。

  提升城市能级,有大工程也有小切口。1998年至今,上海连续25年实施中心城区道路积水改善工程。今年,该工程连续第9年被列为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包含11个积水点工程,分布在普陀、徐汇、静安、杨浦、虹口、闵行等6个行政区,共敷设排水主管约4.5公里。市、区水务部门加强标准化施工管理,最大限度实现“少扰民、不扰民、投诉少”的预期成效,年度建设目标顺利完成。

  “水务部门对每次强降水引发的小区、道路、下立交积水现象加强‘复盘’分析,及时改进提升,并加快推进黄浦江中上游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市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史家明说。

加快建设公园城市让上海更宜居更美丽

  “推进现代化建设,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近年来,上海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公园城市建设,让城市更宜居更美丽,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令人向往的生态之城。

  新一轮民心工程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总体目标是将“一江一河”地区建设成为上海城市发展的重要引导区和精细化管理示范区,今年的具体目标是全面建成滨水空间配套设施体系,推进沿江滨水空间南拓北延,苏州河沿岸完成新一轮桥梁景观改造提升,大力推进滨水区域公共活动的开展。围绕上述目标,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会同相关部门梳理明确了80余项具体任务。

  目前,这些任务均已顺利完成。“一江一河”两岸公共空间品质不断提升,两岸地区发展持续汇聚新动力,打造新亮点,呈现新态势,逐步探索出共建共治的世界级滨水区新模式。

  具体来说,今年建成开放了静安苏河湾绿地—万象广场—慎余里板块、徐汇乐动力—风之谷体育公园等多个地标性功能载体,浦东前滩区域、宝山国际邮轮度假区等重点区域建设有序推进。高品质的载体资源正吸引越来越多优质企业入驻“一江一河”沿岸地区,杨浦滨江稳步推进中交、中节能、美团、B站、抖音等基地建设,产业增值、人文增值、创新增值效应日益明显。

  此外,“一江一河”聚焦公共空间建设和品质提升,持续打造滨水景观新亮点。浦江郊野公园滨江漫步区、浦东滨江南延伸工程实现新增贯通岸线约8公里。苏州河长宁段的周桥四号地块公共绿地、北外滩国客中心航海公园项目、黄浦滨江董家渡景观花桥建成开放。嘉定苏河源公园、世博文化公园、三林楔形绿地等建设稳步推进。

  今年,滨水地区还开放了30余处水岸夜生活好去处,多场新型集市在滨江沿岸相继举办。苏州河水上游线取得新突破,完成8处旅游码头建设。“一江一河”区域成功举办了邮轮港国际帆船赛、上海赛艇公开赛等10余项大型体育活动及专业赛事。文旅体资源叠加效应显现。上海市旅游节开幕式、静安国际光影节、城市空间艺术季等活动持续为公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景观和活动体验。

  公园是市民平时散步、休闲的重要去处。今年,环城生态公园带及“千座公园”建设工程也被纳入市委、市政府新一轮民心工程。

  据介绍,市绿化市容局今年结合重点绿化项目,推进形成东西南北中布局均衡、大中小级配置合理、特色鲜明的城乡公园体系,新增城乡公园162座。积极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高校绿色空间开放共享等,年内完成附属绿地开放项目59个。

  市绿化市容局党组书记、局长邓建平表示,环城生态公园带及“千座公园”是公园城市建设的“主战场”,要坚持生态优先,把不搞大拆大建,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作为底线原则,最大程度释放绿色资源价值。要以民生需求为着力点,做好“+公园”“公园+”的文章,完善功能配套、提升生态品质。

  相较于大公园,口袋公园具有“小、多、匀”的特点,把城市中不起眼的“边角料”变成具有景观赏玩、游憩服务、文化展示等功能的公共生态空间。今年,“新建改建60座口袋公园”列入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市绿化市容局全力推进口袋公园建设,目前已超额完成既定目标,全年共建成了86座绿化景观面貌良好、基础配套设施完善、主题特色突出、服务功能多样的口袋公园,极大提升了全市公园绿地的景观品质、服务效能和生态效益。

  作为一种线性绿色开敞空间,绿道串联起多样化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节点。“200公里绿道建设”是今年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

  为确保办好该实事项目,市、区绿化部门实行全过程管理。首先注重绿道设计把关,完成各项绿道建设方案评审,有效保证绿道选线和设计的合理性;其次关注绿道施工质量,开展新建绿道巡查指导,把控绿道建设进度,及时解决建设过程中的困难,有效推进建设任务顺利完成;最后重视绿道管理维护,开展绿道专项监管,随机筛选40余条建成绿道,完成上、下半年两次全覆盖巡查。据统计,全年已建成绿道231.26公里,目标顺利完成。至此,申城绿道长度已达1769.04公里。

  在两轮民心工程中,上海建设交通行业均承担了近半的任务。在市、区建设交通行业主管部门以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广大干部职工辛勤努力、忘我工作下,这些民心工程均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在这个过程中,市建设交通行业不断总结经验,力求将工作做得更好。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下的市区联动、部门协同,用系统观念统筹协调解决问题。比如为做好架空线入地工程,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搭建党建联建平台,形成党政合力、市区合力、政企合力,变“多头管理”为“多方参与”,共同打通整治工作的“神经末梢”。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要理念,做到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效于民,努力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比如用好宝兴里群众工作“十法”等成功经验,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最广泛的拥护和支持加快改造项目生效启动。

  三是坚持加强顶层设计,解决眼前困难的同时注重形成完善机制,使惠民措施长效运行。比如加强加装电梯前、中、后期各个环节和重点部位的安全检测评估工作,鼓励保险公司参与加装过程和电梯维保,建立起全生命周期的建设、管理和维护机制。

  四是坚持底线思维,民心工程首先是安全工程,树立安全第一的红线意识,坚决守牢城市运行安全底线。比如在积水点改造施工过程中,市、区水务管理部门坚持“抓进度、求质量、保安全”的总体要求,全力协调推进施工交通组织、管线搬迁保护等实施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