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228街坊更新定位的社区规划引导 ( 2025-02-07 )

  上海市杨浦区长白新村街道228街坊是20世纪50年代上海市为改善产业工人居住条件而建的工人新村一号地块。作为上海市城市更新版图的重要构成,在新时代城市更新浪潮中,228街坊率先实现了“破茧成蝶”。2015年,228街坊被列入上海市首批城市更新示范项目,开启了蜕变历程。2023年,228街坊以全新面貌回归大众视野。

  作为上海城市更新示范项目之一,长白228街坊,这座于1952年上海兴建的第一批“二万户”工人住宅,经过改造后于去年5月焕发新生。改造后的街坊,不仅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工人新村时代的印记,同时还增加了社区商业和公共空间,聚集了长租公寓、生鲜蔬菜集市、艺术培训、休闲健身、中心绿地等多重业态,打造了全龄友好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

  在2024年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上海主场开幕式上,2024版《上海手册——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指南》正式发布,其中共收录了来自全球12个国家的18个重点案例,来自杨浦区的《青年与街区共荣:长白228街坊的可持续更新实践》入选6个中国案例之一。

  本篇特邀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规划师,中国社会学会理事、城市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黄怡分享长白228街坊更新项目的规划考量和社区实践,一起来看。

历史发展定位

从青年社区“长白一村”

到青年发展型社区“长白228街坊”

  新中国成立伊始,上海职工的居住条件十分困难,解决居住问题十分迫切。1952年,上海在沪东、沪西、沪南工厂集中地区统一兴建了9个新村,可容纳2万多住户,被称为“两万户”住宅。根据1950年1月的统计数据,上海常住人口有1,025,126户、5,029,160人,其中工人93万多;“两万户”住宅的建造,相当于解决了当时全市1.95%家庭的住房问题。杨浦总计占了“两万户”中的一万户,分布在长白、控江、凤城、鞍山四个新村。长白228街坊的前身是长白一村,正属于上海第一批“两万户”项目之一。两万户住宅为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2个公用厨房和4个公用卫生间位于底层,每层5间房,共可容纳10家住户,这是典型的青年住宅模式,当时以每人4平方米居住面积为标准进行审核,入住的大都是青年职工家庭。长白一村的附近(街坊东北角和马路北侧)有长白新村综合商店和药店、布店、理发店、照相馆等其他生活服务设施,堪称一个功能齐全的青年社区。

  作为最后成片的“两万户”住宅群,长白一村于2016年被列入上海12个城市更新示范项目之一,原来的200多户居民全部搬离。2023年初,长白228街坊土建工程竣工。街坊西北角是一幢17层的高层标准化保障性租赁公寓“创寓228”,主要面向青年科创人才,提供450套长租公寓。长白228街坊完全符合上海政策文件中对于青年发展型社区的定义,即具有相对独立的居住环境,青年人数具备一定规模,拥有面向青年的相关配套生活服务设施。

  由此,20世纪50年代初的长白一村和21世纪20年代初的228街坊之间也形成了特别的关联和延续,都是面向解决青年人的住房问题和居住环境,具有集体生活场景意义的某种一致性,而70年的时空变迁,是轮回,也是新生,228街坊成为“两万户”工人新村的历史底蕴在当下时代获得的新的阐释和具现。

功能性质定位

一站式社区综合体和多维社区中心场景

  自1950年代建设至今,长白新村街道早已发展成为功能成熟的社区,但是配套公共设施规模小、布局分散、服务层次较低,难以满足社区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228街坊更新项目则提供了空间集中和有品质的服务中心的可能性。社区规划师团队和街道社区协作,对潜在使用主体以及区人大代表进行了广泛深入的228街坊需求调查,通过多轮次、多范围的访谈、座谈和近1400份的线下线上问卷调查,获得了长白新村街道以及相邻街道社区居民、在地企业员工和大学师生的有效反馈。

  规划团队基于需求清单的初级数据进行了预测性分析汇总,将228街坊定位为能够提供多功能业态、多样化 “一站式” 公共服务供给的社区综合体,包括保障社区生活圈健康有序运行的就业引导、住房改善、日常出行、生态休闲、公共安全、社区服务等6类服务要素,以及商业服务、文化活动、体育健身、健康管理、为老服务、终身教育等8类社区服务。其中,共享办公空间、历史文化展示、特色餐饮美食、文化艺术培训、中心绿地广场等空间配套,以及社区党群服务、就业服务、社区配套服务等功能配置已成为228街坊的功能特色亮点 。

  228街坊正努力让生活在社区中的个体体验更好的、更有品质的生活方式,让外来者感受到社区在不懈地追求他们所能拥有的最佳的、最富意义的生活。多元功能的社会互动产生了丰富的社区中心生活,多维度的社区中心场景也更有效地建构了长白街道社区和所在地区崭新的社会空间形象。

方向层级定位

社区导向的城市更新和跨层级的配置

  社区背景中的城市更新,着重在于提升地区的公共性,具体体现就是三级功能设施的并存,即在一个社区中,同时包含市级、区级、社区级功能设施。而长白228街坊的周边都是居住社区,且离地铁站点的步行距离在1公里以上,作为城市更新项目的能级受到其区位条件的限制。如果仅将其定位为社区级功能设施,则城市更新的城市性难以充分显现。

  国际视野的比较带来了启示,例如奥地利维也纳的公共住宅卡尔·马克思大院(Karl Marx Hof)作为城市六万套住房计划的典型和红色工人阵营的记忆,英国曼彻斯特中央图书馆关于英国工人住宅的丰富文献展示,这些都是定位长白228街坊时可以部分看齐的目标。长白228街坊完整保留的低层高密度布局、“两万户”住宅空间肌理、集体生活记忆等特征要素,使其具备了城市风貌和文化的辨识度,规划需要进一步相应提升街坊的层级。

  在长白新村街道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蓝图的编制过程中,围绕青年特点规划和运营社区公共空间和设施,可以引进较有品质的社区商业服务设施,例如奥乐齐(ALDI)超市,其商品品质较受中产阶层消费者群体欢迎,而且品牌自身也具有国际化特征。

  在“228展陈项目研讨会”专家咨询会上提出,必须将社区的“228工人新村展陈馆”定位为城市级的“上海市工人新村展示馆”,使之成为上海市工人新村建设和生活史档案史料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这些都在逐一实现。

  目前,长白228街坊已接待众多国际来访团体,正逐步朝着规划预期中具备国际可比性的定位迈进 。

  随着社区生活圈行动的深入推进,历经70载轮回又获新生的长白228街坊更新项目正日渐呈现其独特风采,并必将获得更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肯定,这也是各方主体相向而行、协力合作、共建共治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