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思老街旧改项目2号地块清盘 ( 2024-01-20 )

  “我们在老房子里安安心心过完这个春节,就会搬出去,好好享受接下来的人生!”71岁的杨思老街居民朱鑫语带憧憬。就在不久前的一天晚上,杨思玉泉街上,红火喜庆的舞狮表演唤醒了寒风凛冽的冬夜。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循着声音来到拆迁办,看着门楣电子屏幕上闪动着红色的数字“签约率100%”,代表着乔迁愿望终于梦想成真——三林镇杨思老街旧改项目2号地块顺利清盘!

  从十年前“功亏一篑”,到十年后“一举成功”,其背后是三林镇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攻坚克难、聚焦民生,积极开展“四百大走访”,用法、理、情同频共振,啃下“两旧一村”改造的硬骨头,唱响一曲“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的凝心聚力之歌。

历时十年,安居圆梦

  川杨河黄浦江入江口南侧,是被誉为“世界级中央活动区的样板区”上海前滩国际商务区。往东仅仅两公里,伴着蜿蜒流淌的杨思港河道,这里就是历史悠久的杨思老街区域。

  杨思,曾经是川沙的大镇,上世纪80年代一度划入南市区。上世纪90年代后,杨思被划入浦东新区,2000年又并入三林镇。如今,沿上南路的杨思地区面貌焕然一新,许多人并不知道,上南路仅仅往西几百米,杨思老街依然存在。

  杨思老街现由三个地块组成,共涉及643产居民。说是老街,但鲜少有其他老街那样的百年老宅。“上世纪50年代,祖宅所在地要建设上钢三厂,我第一次动迁;上世纪70年代,要开挖川杨河了,我又搬了一次家。”朱鑫平静地说道。与他情况相似的邻居比比皆是。目前,区域内的房屋大部分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结构老化、排列紧密,存在诸多生活不便问题,如缺乏管道天然气和卫生设备、排水系统损坏、采光差等。2009年,地铁8号线二期建成通车后,地铁从老街下方穿行而过,也给房屋造成了安全隐患。

  早在2013年,三林镇就曾启动杨思老街旧改项目,共准备了2229套房源。然而,由于区域房屋产权复杂等原因,对征收工作造成极大阻碍。“在一大片国有土地上的老公房中,竟会夹杂着一两处集体土地上的私房。成因很难考证,历史遗留矛盾很多,而这种情况在整个浦东都十分罕见。”三林镇征收办主任吴春民介绍,因为当时两次旧改都未能达到生效比例,仅极少数居民得以搬离。此后,当地居民呼吁不断,盼望旧改早日实现。

  杨思老街不算老,但也确实“老”了,不能再等了。为响应该地块居民诉求,三林镇决定从摔倒的地方重新站起来,啃下这块“硬骨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区政府分管领导的关心下,杨思老街被纳入浦东新区“两旧一村”改造的重点项目,成立杨思老街旧区改造意愿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开展征收意愿调查,地块总体旧改意愿比例达99.69%。

  此次三林率先启动的是产权相对清晰的杨思老街2号区块旧改项目,共计128产,位于浦东大戏院东侧,上南路西侧,后长街、玉泉街北侧,杨新路南侧,地块净用地面积22.574亩。去年9月28日,征收令下达。去年12月26日,项目正式启动签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比起10年前未竟的事业,这次旧改项目不仅上级支持力度更足,三林镇也亮出了五个“抓手”,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更好地达成既定目标。

  抓调查研究,把脉问诊有方向。过去两年里,三林镇在杨思老街每月至少举行2次居民接待会,已累计举行80余场,接待近1700人次,收集意见与建议200余条。针对地块家庭矛盾较多且复杂的情况,聘请律师提前介入矛盾调解,有63户居民进行法律咨询,咨询内容均为分家析产类以及遗产继承问题,起草家庭内部协议21份,调解家庭矛盾5起。针对部分困难群众难以获得已有房源安置的情况,积极协调新区建交委,增加房源配置,不仅有三林镇鹏兆苑、周浦汇福家园,还增设了宣桥镇期房,尽最大努力满足困难群众的不同住房需求。

  抓理论学习,攻坚拔点有指引。三林镇以杨思社区党委为平台,积极开展区域化党建,整合攻坚组、社区中心、征收办、征收事务所、居委等党员干部,持续深入开展主题教育、专题学习、业务学习。2号地块组建以副镇长为组长、中层干部为副组长,相关机关、镇管社区、事业单位负责人、企业、社区居委工作人员组成的17人攻坚小组。立足杨新居委“微网格”,将责任包干到人。紧盯价值确认和正式签约两个关键时期,所有成员进入连轴转工作状态,一户一户攻克难点。

  抓科学谋划,排兵布阵有章法。三林镇征收办为了当好政策“传令兵”,把征收政策向群众交底、补偿标准向群众讲深讲透,把组织优势转为基层治理效能和推动工作的动能,凝聚党员干部、楼组长、退役军人、妇女代表、骨干志愿者等“微力量”,立足杨新居委“微网格”,坚持“党建+网格”治理新模式,激发居民自治力,广泛宣传政策法规和征收口径,共计召开案例研讨分析会20余次。面对思想观念未转变、居民不愿签约的情况,征收办就客观原因进行分析,找寻各自突破口,将攻坚小组成员分为3个包干小组,分别设置小组长,每组采用“经办人+征收四所+攻坚小组+居委+征收办”上门及预约沟通的人员配置,采用“一户一表”,理清居民社会关系、确认单价值、居民要求及拟配方案,反复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共计走访30余户,其中有12户反复上门,促使居民从冷漠拒绝到情感共生的正向转变。

  抓路径优化,群众工作有韧劲。对于处于观望和犹豫状态的群众,攻坚小组坚持线上联系和线下沟通同步推进,向群众讲清政策、讲解法律、讲透道理,引导他们从主观意识上积极配合。

  抓资源整合,联合行动有成效。各职能部门上下联动形成合力,齐心协力推进征拆工作。区人大代表、规建办、规土所、社区、居委和律师成立征收评议监督小组,以专题会形式解难题,监督征收全流程。城管、公安、安监、消防、市场监管所联合执法,进行调查取证,整治安全隐患、违规经营等难题,保障征收工作有序开展。上海市浦东第四房屋征收服务事务所有限公司项目经理路佳俊表示:“我们努力摒除场外因素影响,让征收工作变得更加有条不紊,更加公平、公正、公开。”

法理情同频共振,期盼明天会更好

  “我名下的房子又老又小,还晒不到太阳。我的年纪也大了,‘屏’下去没有意思的。再说我是党员,必须我先上!”这是朱鑫经历的第三次动迁,去年12月26日,他在旧改项目启动第一天就签约了,“我们要顺应发展方向,认清宏观形势。如果落后了,到头来吃亏的还是自己。”

  “这次不能再失败了”,成为了杨思老街居民们的共识,并群策群力推动价值确认和签约比例持续前进。很快,到了去年12月28日下午16:45分,签约比例达到85%,2号地块征收正式生效,每户人家奖励5万元的签约比例奖。签约比例并未止步,还在“噌噌”往上涨,奖励同样水涨船高。1月4日晚上,在居民和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100%签约的目标终于达成了!

  杨思老街2号地块旧改项目大获成功的秘密,还在于民心工程更要将心比心,用法、理、情同频共振,巧解“千千结”。例如,一户居民的产权人为90多岁的老母亲,育有2子1女,家中两子因利益分配不均而产生矛盾。在包干小组多次上门宣传政策、多次调解家庭利益关系,且在律师起草8版家庭内部协议后,最终家庭成员达成一致,并在签约首日完成签约。工作人员还发动一切资源,找寻突破口,消除家庭矛盾,解决后顾之忧,使居民意识到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感受到新房给生产生活带来的方便和实实在在的好处。土生土长的杨思老街居民沈国平表示:“人总是要往前看的!”

  “征收生效后,按照惯例居民需要在15天内交房,但考虑到现在临近春节,不容易借到适合过渡的房子,所以,我们主动向上级部门申请延长了交房时间,让居民在老房子里安安心心过完最后一个年!”三林镇杨新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徐钢说,由于大部分居民选择了货币补偿方案,他会帮居民“紧盯”到账情况,聚焦急难愁盼,做好善后工作。

  有了2号地块的成功示范,今年,三林镇还将启动难度更大的1号、3号地块的征收工作。接下来,杨思老街又将经历怎么样的蝶变?三林镇规建办主任顾杰介绍,根据准备了10年的规划图,未来这一区域将建设商业地块、学校、绿化等,“我们相信,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