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民心工程 ( 2021-07-12 )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您现在收看的是中国上海门户网站在线访谈节目。漫步在上海街头,时常会看到纵横交错的架空线以及路口繁杂的通信杆、电线杆,这些头顶上越织越密的黑色“蛛网”不仅造成了“视觉污染”,更是给生活、行走在“蛛网”下的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全市每年因架空线松散坠落、杆件倒伏引起的安全事故近千起。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工作是贯彻落实上海城市精细化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保障城市运行安全、提高城市品质的一项重大举措。    今天,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了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一级巡视员江小龙来到节目现场。江小龙一级巡视员将与大家一起分享本市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民心工程的进展情况,并且回答网友的提问。    江巡视员,您好!

江小龙: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下午好!    很高兴有机会能通过中国上海门户网站这个平台与广大市民和网友沟通交流。希望通过这次沟通交流,一方面向大家介绍本市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民心工程的进展情况,另一方面,我们也想进一步倾听、征询广大市民对本项工程的意见和建议,以此提高我们工作的成效,更好地做好这项整治民心工程。

主持人:江巡视员,今天我们访谈的主题是“本市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民心工程”,首先请您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两个概念是怎么回事儿?什么是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

江小龙:这个有点专业,架空线是指架设在城市道路上空,用来进行电力或信息传输的线缆,包括电线、信息线、电车供电馈线等,里面涉及的部门很多,电力、电信、移动、联通、东方有线、电车、公安、部队等超过30余种权属单位。杆箱整治是指对市政道路两侧的各类杆件、箱体进行整治、整合,通过综合杆集约化的方式将以往单独杆箱整合起来进行整治,将各种照明灯具、监控摄像头、信号灯、标识标牌、通信基站、路牌、导览牌、指示牌综合起来,隐形到规范到规定的场所,或者放到绿地里,等于是两项工作合在一起做。

主持人:这么多线和杆箱,大家共同用,承担很重的工作任务,但是多了以后,又存在诸多问题,那么这次实施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专项工程的背景是什么?

江小龙:上海城市建设和管理这些年发展非常迅速,城市变得更美了,生活更便捷了,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困扰我们的问题还是不少,比如城市上空的“黑色污染”、“蜘蛛网”这些年来一直没有好好的解决,它就影响上海国际化城市形象和市民满意度的一个突出问题,很多人讲上海这个城市,地面平面立面看上去很漂亮很干净,但是有时候抬头一看会看到很多架空线,大煞风景,在这样情况下,根据统计,本次集中整治前,上海内环内的道路71%以上都有架空线。我们经常看到架空线线圈冗余盘绕、线缆松散坠落、飞线上墙上树,有时候路过一些路口经常看到一圈圈,像轮胎一样的线圈挂在树上非常难看,更主要是它有安全隐患。

主持人:实施本次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工程前,有没有采取过类似的工作吗?

江小龙:有,上海起步比较早,在上世纪90年代已经开始架空线入地,到现在20多年来,架空线入地600余公里。可以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90年代初至2004年。第二阶段是从2004年到世博会。第三阶段世博会以后到2017年。2004年之前刚起步,大概几十公里,主要是2004年到进博会,做了390公里,从世博会以后只做了11公里,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由于各方积极性不够,有各种条件困难限制,一直没有好好推行,以前做过。

主持人:我们很早关注到这个问题,但是像您介绍的,之前架空线入地整治工作持续周期长,但推进进度却比较缓慢,主要的困难在哪里?

江小龙:一是违规架设架空线杆的违法成本低,监督执法难。在禁设区域偷排私设架空线的情况较为普遍,有些已经实施架空线入地的路段,有不同程度的回潮。而且确权难,处置难,效率很低。二是入地资金需求大,没有形成市区共担、政企共担的工作机制,这个工作难以切实落实,没有执行保障。三是地上地下资源紧张,缺乏有效统筹。上海寸土寸金,尤其中心城区地下管位资源极为紧张,根本没地方,有些人行道不足一米两米,很多地方管线下不去,同时建配电站还有“邻避效应”。还有扰民问题,深夜施工,白天保证交通畅通,晚上施工,因为有这么多困难的叠加,前些年架空线入地进展不是很快。

主持人:这次市委市政府下决心开展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工程,是出于怎样的考量,有什么样的意义?

江小龙:习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上海这种超大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李强书记也强调:“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必须下绣花功夫,‘绣’出城市管理精细化的品牌”。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是贯彻落实上海城市精细化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保障城市运行安全、提高城市品质的一项重大举措。它不仅仅是为了美观问题,它涉及到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和城市运行安全的问题,它既可以提升市民群众的居住品质,也可以有效促进城市景观全面提升以及城市软实力的提升,这与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定位相契合。这次上海市委全会提出上海建设城市软实力,这是一个组成部分。

主持人:刚才说到之前有过类似整治工程,分成三个阶段,这次是不是也分阶段?

江小龙:本次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工程分为2轮,第一轮时间为2018年-2020年,第二轮为2021年-2023年,我们讲新三年,目前分两个阶段。

主持人:这次整治工程有一个主要的原则来推动整体工作的进行,这次是什么样的原则?

江小龙:这次工作主要原则有几个,一是政府主导,企业协同。坚持“市级统筹、属地推进、部门协同、权属实施、社会参与”的推进模式,推动整治工作由多头管理向多方参与转变,逐步构建政府、市民、社会多元共治、齐抓共管的格局,架空线入地是全民共管。二是严控增量,整治存量。坚持“不欠新账、多还老账”的基本要求,不能一边整治一边新的飞线出来,在本市主城区、郊区新城、重点区域范围内的城市道路,新、改扩建道路中同步开展架空线入地,新建的路必须是架空线入地,不能一边架空线入地,一边新的道路出来又是杆件林立。三是标准引领,品质提升。坚持“多杆合一、多箱合一、多头合一、多井合一、多牌减量”的全要素整治标准,推动整治区域内设施减量化、设备小型化、设置隐形化、布局规范化、应用智慧化,实现街道地下、地面、地上立体空间各类要素品质的全面提升。四是创新驱动,协同融合。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的建设与管理新模式,推动“一江一河”、“美丽街区”、“美丽家园”等工程建设与整治工作整体设计、同步实施,实现城市土地空间集约利用、城市环境面貌协同融合。不能把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作为单一的工程,把整个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综合起来,一起考量,一起设计,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主持人:这次工程下了决心并且有全盘考量。这次两项工程整治有什么创新之处,实际应用效果如何?

江小龙:经过前一轮的整治有一些经验,今年的创新有几个方面,一是有创新的政策机制保障。建立了统一领导指挥工作模式,市政府组织成立上海市管线和杆箱整治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区两级成立指挥部实体化运作,配备精兵强将;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和标准规范,统一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各分项工程的管理制度与技术规范要求,为开展整治提供了实用的指导文件和工作标准;同时做好检查督办,市、区两级指挥部对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的各项工作进行考察和考核,有效督促整治工作按照计划保质保量完成,保障文明施工措施落实到位。二是有创新的各项技术支撑。比如虹口区成立北外滩综合杆智慧化应用专班,积极探索无线城市、智能环保、智慧市政、智慧安防等功能在综合杆上搭载一体化应用,依托“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平台,为城市的运行、预测、预警提供有效数据支撑;徐汇区勇于探索创新,走出了“多站合一”、“设施合建”的新路子,大大提高电站选址效率,比如淮海路襄阳公园,变电站跟公共厕所合建,既解决电站问题又解决扰民问题,同时解决了美化问题;闵行区探索预制装配式排管模式,施工时间缩短70%,事先在工厂里把管道、工井预制好,到现场进行装配,这样施工时间大大缩短;市电力公司探索电力设备“小型化、模块化、隐形化”,过去一直感觉这些设备变电站变电箱太大,这些年来电力公司动了很多脑筋,做了很多工作,同时创新实现了低压电缆分支箱和计量箱的“两箱合一”;市信息管线公司积极探索在复杂地形、多重干扰、管道穿满等情况下,采用“多重交叉数据验证”的探测手段,确保探测数据的精确性。这一轮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有很多创新。    举两个具体的案例:肇嘉浜路是上海市区“三横三纵”主干道之一,连接打浦桥、徐家汇两大商圈,面对选线无法找到充足的管线通道的困难,徐汇区建委“就地取材,统筹规划”,利用3D技术优化设计,精心组织施工,成功将肇嘉浜路地下仅有的直径2米的废弃的人防通道变成了综合管廊,肇嘉浜路成为上海首个架空线入地和地下管廊建设“二合一”的创新试点。各个区,包括电力公司、信息管线公司在这一轮架空线入地当中,在创新方面都动了很多脑筋,想了很多办法,而且效果非常明显。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电站建设选址是工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考虑的方面很多,困难也很多,那我们是如何破解这个难题的?

江小龙:电站选址是困扰架空线入地主要的问题,为了加快推进新一轮的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民心工程,高效推动电站建设,必须实现整治工作精细化、标准化、规范化。我们认真总结了前三年建设经验,出台了《关于本市架空线入地电站建设的工作要求》,明确了电站选址、用地协议、电站设计、电站移交使用等方面的问题。 以“事先规划、因地制宜、优化数量”作为基本原则,协同规划部门、建设部门、绿化、交通、电力等多部门,优先挖掘公厕、垃圾房、国有企事业单位房屋等既有资源进行改造,灵活选用高架桥孔、公共绿地、地铁车站附属设施边角用地等资源配建电站,最后在旧房改造、地铁车站建设、毛地区域整体开发时,统筹规划电站选址建设。落实临时电站前期腾地、借地工作。总之就是要多管齐下,既要立足于当前的实际情况,同时为今后发展留有空间,因地制宜,目前电站选址已经得到很大的缓解,很多区政府,区属国有企业单位、市属国企刀刃向内,把自己资源拿出来建电站,这个问题目前已经很大程度的缓解。

主持人:这也是多方共同合作的结果。我们知道很多电站建成以后外观会比较突兀,那么我们在电站小型化和电站美观方面都进行了哪些尝试?

江小龙: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电站建起来了,非常突兀的现象一直困扰我们。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和电力公司一起,全力推动电站小型化设备创新应用,我们提出“小型化、模块化、隐形化”创新设计,遴选一批成熟可靠、技术先进的小型化供电设备,架空线入地工程中使用的开关站、环网站和箱变的占地面积,分别较常规缩小40%、30%和60%,同时降低设备本身电能损耗,提升社会经济效益。在高负荷地区集中配备小型低压开关柜,在相同占地情况下,增加仓位出线数量,满足供电需求。徐汇区肇家浜路入地工程利用肇嘉浜路中央绿化带建设电站,由于空间所限,不能占用太多绿化资源,我们进行分拆,把大体量的电站进行分拆,既解决电站需求,同时满足了绿化带空间尺寸的要求,使绿化看上去很赏心悦目。    电站外观设计中我们力求融入新的设计理念,根据周边建筑、绿化特点采用装饰材料进行装饰,达到电力建筑与自然和谐,与城市街道环境和谐,展现良好城市风貌。我们也总结了各个区电站选址和电站外观装饰比较好的经验和做法作为参考方案,下发各个区的指挥部,比如其中浦东新区积极尝试“镜面”式、“木屋”式等外立面设计,将电力建筑以“形意”的方式融入环境,充分体现新时代城市电力建筑环境友好融洽。这也是我们一直孜孜不倦努力追求的一项工作。

主持人:现在工作不仅仅让工程不给环境减分,而且要为周围的环境加分。我们知道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工程肯定在市政道路实施,难免对市民交通出行和日常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现场施工中有没有一些措施,把对周边居民生活的影响降到最小呢?

江小龙:因为是工程项目,而且在马路上施工,对交通、市民的影响不可避免,我们要做的事把影响减小到最小的程度,在前三年整治当中由于经验不足,准备不充分,在文明施工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也收到了不少市民投诉,比如夜间施工扰民、影响日常交通出行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不断强化监管不断整改,一是市指挥部成立了巡查督查部,加强文明施工监管,委托第三方,每天到工地进行打分评比、通报,即知即改。二是施工中严格落实“一路一方案”相关文明施工要求,统筹做好工序、时序、人员之间的协调及相互配合,确保施工现场应用“高围挡”,场地规范“硬隔离”,统筹安排施工力量,缓解市区范围短时集中施工压力。加强供电线路割接期间现场管控,确保重要用户及居民安全可靠供电。文明施工始终在路上,因为它是动态的过程,我们一发现问题,马上及时进行整改。

主持人:沿线居民还比较关心,架空线改为电缆埋到地下,对供电的可靠性和用电安全有什么影响吗?

江小龙:架空线入地本质是为了供电更安全,对我们来说,保供电和安全,架空线入地是很好的契机,针对大量的架空线入地工作,电力公司牢牢抓住这次难得的机遇,也是百年一遇,我们研究制定架空线入地工程技术导则,设计“双侧”电源、“双环网”接线的高可靠性“钻石型”配电网结构,可靠程度、安全系数非常高。配置全“三遥”、带“自愈”功能的高智能化系统,在第一轮架空线入地工作中,在人民广场、衡复历史风貌区、张江科学城、虹桥商务区等重点区域共构建了43组钻石型配电网。网架结构得以优化,电网设备得以更新,供电可靠性得到有效提升,确保架空线入地道路沿线高质量供电。请市民朋友们放心。架空线入地供电质量比以前没有入地高了很多。

主持人:有些例子可以让大家眼前一亮,比如静安区的火车站。

江小龙:以静安区火车站不夜城区域为例,该区域道路长度共计15.2公里,架空线入地实施完成后,已经形成全电缆、高可靠性示范区,区域内电源点丰富,包含1座110kV变电站,3座35kV变电站,21座K型站,为区域内54个10kV用户及52座P型站提供充足电源(平均10kV供电半径仅200米),用户平均停电次数、综合电压合格率等关键指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通过这次架空线入地,保供电水平到世界一流水平,架空线入地确实是造福于民的工程。

主持人:更可靠、更安全、更稳定。我们知道从上海2018年启动合杆整治以来,作为一个普通市民,漫步在上海街头,确实感觉清爽了很多。这些综合杆除了减少视觉污染,美化城市环境外,我相信在专业功能上也有很多的进步。

江小龙:对,综合杆不仅仅是提供综合搭载服务的基础设施系统,更重要是,在上海数字城市建设过程中,综合杆应当被定位为一种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不仅仅是一般的基础设施。    我们想想看,“新基建”里的数字基础设施的要求是什么?需要分布范围广、设置密度高,有电力和通信保障。我们的综合杆现在遍布上海的大街小巷、分布广、密度高、带电源、通网络,具有得天独厚的位置、空间、供电、管网优势。在综合杆上搭载新型物联网终端,可以实现“拎包入住”。目前综合杆已经实现了5G通信基站、视频监控、公交优先、WIFI嗅探、环境监测、气象监测、应急广播、道路照明、交通信号灯、标志标牌等设施共享搭载,综合杆就像是城市的神经细胞。我们可以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把综合杆打造为具备“物联、数联、智联”能力、具有“安全可靠、集约高效、智能开放”特征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综合杆设计的时候,已经在征询厂家意见,比如华为,他们5G基站、尺寸、搭载的重量,在综合杆设计的时候把顶端留好,他们直接装上去就可以,我们综合杆为微型基站提供了搭载平台。上海的大街小巷,现在使用5G非常方便,综合杆发挥了它的作用。


主持人:那么,对于普通市民来说,综合杆设施的建设对老百姓的生活到底会有什么影响呢?

江小龙:这个感受是实实在在的,5G基站,物联、数联、智联,最明显的避免反复施工掘路,过去全是单位自己建自己施工自己开挖自己立杆,现在综合杆,避免了“马路拉链”的行为,通过综合杆设施提供搭载服务可以有效避免后续增加立杆设施产生的重复掘路问题。例如:上海新基建三年行动计划中3.4万个5G基站建设任务,要推进部署千万级规模的神经元感知网络,原本需要在道路上新建大量的杆件,3.4万个5G基站,这些综合杆就是搭载的平台,有效地避免重复立杆、重复设箱、重复排管,重复掘路等行为。    其次,综合杆的建设提高了城市运行安全。高质量的综合杆为杆上设施提供了安全的搭载环境、稳定的电源供应和通信传输通道。同时把箱体进行整治后,减少了行人碰撞风险,使市民行走在人行道上更安全,整个道路也更加美观。

主持人:那么总体来看我们第一轮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工程取得了哪些成果呢?

江小龙:2018-2020年,第一轮整治工程三年累计竣工360公里。通过第一轮的整治,中心城区架空线入地率显著提升,内环内主次干道入地率由42%提高到65%。电力公司拆除架空线缆1500多公里、杆变1400余台,新建电力管道440公里;市信息管线公司建设管道长度近400公里;各运营商拆除通信线缆3.9万公里;全市累计拔除各类立杆4万根,平均减杆率达到60%,原先一百根,60根给拔除了,拔除后新建综合杆1.6万根,整合各类设施设备1.9万套。数字是很枯燥,但数字背后倾注了各行各业各条战线以及市区两级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

主持人:除了数字以外,还有哪些是本轮重点区域打造了哪些示范的案例,大家也非常想了解,给大家推荐一下民心工程。

江小龙:人民广场、南外滩、新天地、进博会场馆周边、张江科学城等核心区域作为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工程的重点区域,这些地方道路两侧架空线已基本入地,并打造了武康大楼、西藏路等一批示范项目和精品样板工程。    武康大楼是上海著名的历史建筑,邬达克代表作,长期以来它周边密布架空电线和立杆,是全市范围内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工程中施工条件最复杂、难度最大的路段之一,武康大楼及周边架空线入地及合杆整治工作克服各类管线设施错综复杂、地铁线路交汇、保护建筑和树木众多,有很多难题,错综复杂,彻底消除盘桓在建筑周身的黑色“蜘蛛网”,大楼得以重现往日“素颜”,市区两级政府,特别是徐汇区政府花了很大精力,通过设计师进行重新设计,综合治理,现在每天有络绎不绝的游客来“打卡”,它成为上海的名片。    西藏中路工程开展智能化、隐形化试点。对9个大型交通标志标牌、旅游区标志牌等进行优化,所有箱体全部设置在道路两侧的绿化带内,过去在马路边,影响行走,到绿化带以后,通过补种灌木进行遮挡和美化。人行道检修井全部采用隐形井盖,并采用新型道路彩色侧石。这个路段还积极探索综合杆设施系统的智能化管理以及智能感知设备的搭载应用。里面加了很多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水浸传感器、电流电压传感器等对杆体姿态、综合设备箱、井盖和综合管道等实时监测,不是光靠人看,我们通过感知设备进行监控,并与综合杆信息平台联动,实现远程智能化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主持人:这么多的民心点位、优质的工程,可见这项工程的实施成效非常显著,您觉得主要原因是什么?

江小龙:首先是市委市政府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批示,分管市长定期调研推进,各区领导深入一线,最大限度的统筹本区资源,高度重视关键问题的推进落实,合力解决电站选址难、排管敷设难、合杆基础落地难、夜间施工有效时间短等问题。电站选址,很多书记区长一家家上门做工作,求得各方支持谅解,使电站选址落实,都是自己在一线工作亲力亲为,在推动。同时真正做到党政合力、市区合力、政企合力,变“多头管理”为“多方参与”,推动各项工作从重效率到重效能、从重数量到重品质的转变。这里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离不开各区政府,离不开电力公司信息管线公司,更离不开广大市民的理解支持包容,很多居委会在一线的干部,都做居民工作,很多居民非常支持,理解我们这项工作,这项工作能取得这些成绩,离不开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帮助。

主持人:那么在第一轮工作良好开端的基础上,接下来对第二轮工程更加有信心了,我们如何更好的开展第二轮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工程?

江小龙:今年,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工程被列为民心工程。所谓民心工程就是要解决老百姓的困难,改善老百姓的生活。第二轮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工程,我们要更加深入群众,知群众所想,解群众之难,下更大的决心、啃难啃的骨头、打难打的硬仗、拿出更多的投入、进行更扎实的努力。我们要在总结第一轮工作的经验基础上,围绕新三年600公里的整治目标再接再厉,紧紧咬定任务目标,拿出最好水平,打好新一轮电力架空线入地的攻坚战。这一轮民心工程,每年不少于200公里,三年一定要完成600公里,第一轮三年完成360公里,这三年完成600公里,近乎翻一番,工作压力难度确实很大。

主持人:现在我们已经在推进第二轮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工程,第二轮工程的工作目标是什么,有没有重点区域?

江小龙:第二轮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工程,我们将按照“以点连线、延线成片、连片成面”的原则,聚焦城市发展重点区域以及城市主要交通走廊,进一步消除整治范围内的黑色污染、杆件森林、箱体列阵。到2023年,完成全市内环内主次干道、内外环间重要道路,以及历史风貌区、旅游景区、“一江一河”沿线、郊区新城、核心镇、历史名镇等重要区域范围内约600公里整治任务。同时“申字型”高架(南北高架、内环高架、延安高架)沿线,苏州河沿线、内环内主干道架空线全部入地,中心城风貌保护区内的重要道路、内环内次干道架空线基本入地。整治路段综合杆设施基本覆盖,减杆率不低于60%,减箱率不低于50%,同时要求市政修复和城市家具设置达到全要素提升标准,创建多个无架空线全要素整治高品质示范片区和示范道路。建立市政道路设施全要素长效管理机制,各类设施全部纳入网格化管理部件,汇入城市运行“一网统管”,行政服务事项纳入政务服务“一网通办”。    这些工作任务很重,接下来加把劲,努力做。

主持人:我们目标也在提升。第二轮跟第一轮相比,有哪些方面进一步提升?

江小龙:肯定在第一轮基础上有新的提升,一是范围更广,第一轮整治工作仅限于中心城区,第二轮实现全市16个区全覆盖。二是力度更大,市住建委与市交通委、市绿化市容局、市道路运输局等联合,将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工作与精品示范路创建、林荫道建设、一江一河整治、“美丽家园”创建等工作相结合。三是整治对象更多,本轮整治对路面、井盖、设施、城市家具等实施提标改造,全面推进全要素整治。另外,试点居民小区内部架空线与外部道路架空线联合整治,同步改善小区内外环境,加强市民获得感。四是整治标准更高,同步推行人行道铺装、景观绿化提升、城市家居更新、街道立面改善等,通过建立架空线入地全要素提升的标准图集,今年我们架空线入地做到哪里,我们整个道路上的全要素提升就到哪里。不仅仅是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其他各项工作结合起来一起做。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了全要素,我们整个道路会进行翻新工程,使城市服务能级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那么,全要素整治指哪些内容?

江小龙:为了适应上海市全面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的需要,建设安全、绿色、活力、智慧、友好的街道,统筹协调街道交通、公共活动、经济、环境功能与效益,结合本市市政道路建设及整治工程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了全要素整治的概念,同时制定了全要素技术规定《市政道路建设及整治工程全要素技术规定》。所谓全要素整治内容包括市政道路建设及整治工程路面系统、地下管线、综合杆、综合箱、城市家具的设计、建设养护与运营管理,分为整合、细化和提升三个方面。简单讲,全要素整治就是通过整合各专业规范及标准,细化街道设计导则,提升现状市政道路建设标准,进一步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不仅仅是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从空中、立面、地面、杆件、箱体、城市设计、城市家具一体化考虑,一体化整治,一体化提升。所以是全要素,不仅仅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把整个城市作为生命体来对待。

主持人:具体到今年,作为第二轮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工程的开局之年,现在我们的目标进展情况如何?

江小龙:今年任务目标200公里,在7月1日之前,在方方面面努力下,顺利完成了114公里,上半年100公里完成了,下半年还是再接再厉,把200公里任务硬骨头一定要拿下。

主持人:相信今年肯定会见到更多的变化出现在大家的身边。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工程如此复杂、面临的困难如此多,指挥部是如何做好长效统筹工作的?

江小龙:一是管理有细则,一定要精细化。指挥部印发项目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指导基层和一线解决实际问题,细化了各单位主体责任和工作要求;各区统筹分项工程,各区注重区域整体实施,加强计划编制、方案统筹、工程实施、竣工验收等环节的全过程管理;各部门减少审批环节、加快审批流程,通过“一网通办”加快审批。    二是建设有标准。市指挥部牵头编写了一系列标准,比如《市政道路建设及整治工程全要素技术规定》、《综合杆设施技术标准》等标准规范和技术要求。    三是监管有机制。市指挥部印发文明施工标准,同时要求相关单位修改文明施工问题处置流程,强化建设单位文明施工主体责任和市、区指挥部监管责任。

主持人:作为一个普通市民,我也向您提一个问题。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以后,会有城市服务能级方面的提升,这是默默为人民群众造福,同时人民群众切身的出行生活当中会有哪些直观的感受?

江小龙:最明显的感受就是整个道路空间清爽了很多,原来抬头一看全是密布的“蜘蛛网”,现在抬头一看比原先好多了。去年开始我们不仅解决抬头看的问题,还要考虑低头看的问题,我们考虑结合架空线工程,在这些地下、地面、地上不太明显,但又和我们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上做些文章。比如我们通过研究市民日常出行和生活中的痛点问题,形成了全要素技术标准,对各类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比如在人行道上,行人会发现人行道上铺设的同质砖经常坏,而且下雨天容易积水,脚一踩藏在里面的水就会溅起来。这次我们通过技术研究和实例分析,选择使用混凝土透水砖来解决这类问题,混凝土不易压碎,而且透气好,和海绵城市要求很吻合,大家走在上面感到非常喜欢;还有人行道上的井特别多,铸铁的、不锈钢的、塑料的、方的、圆的各种样子的都有,不但影响景观,还会阻隔盲道,影响盲人通行,这次我们要求人行道上用隐形井盖,跟道板保持一致,井盖是不透明的暗框,框上要铺装,和道板是一致的,一般人不注意看看不出什么,只有专业养护人员可以通过小字知道,我们在这方面动了一些脑筋。

主持人:相信大家在下雨天不会遇到以往一样水湿了鞋子的痛苦。随着我们的工程不断深入,今后针对市政道路上的架空线和杆箱是否会有长效管理措施,是否会出台相关的管理办法?

江小龙:这个问题很关键,我们不能一边整治,一边新的违章不断的出现,这是我们讲的常态化管理,对我们是考验。所以在城市道路杆箱管理方面已经出台了《综合杆设施技术标准》用这个规范道路综合杆的建设和建设以后的运行养护标准,同时我们在着手研究管理办法,研究《上海市道路综合杆设施管理办法》,规范综合杆设施的规划、建设、移交、运行养护、搭载服务等要求,同时以综合杆设施建设和管理为抓手,建立行业管理部门统筹建设需求、综合杆管理部门统筹设置的联审模式,形成集约共享、简洁有序的道路杆箱环境。说到底要形成一个市政全要素“多元治理”机制,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的多元需求。

主持人:相信通过跟江巡的交流,一个小时的时间,马上到了,大家对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民心工程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非常感谢您的专业解答。如果网友还有更多问题想要解答,可以欢迎大家登录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网站提交问题,所有问题都会得到及时的解答。谢谢江巡。

江小龙:谢谢。

主持人:今天的在线访谈到这里全部结束,感谢您的收看,感谢江小龙一级巡视员来到我们的演播室,谢谢您,再见。

江小龙:谢谢!


视频地址: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