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新闻发布会详解上海新出台的“大招” ( 2020-05-19 )

5月15日举行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邀请市经济信息化委主任吴金城、市经济信息化委副主任吕鸣、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裘文进、市规划资源局副局长许健、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副主任张政、上海科创办专职副主任侯劲,介绍上海出台《关于加快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投资的若干政策措施》相关情况,共同回答记者提问。市政府新闻办副主任尹欣主持新闻发布会。

吴金城:加快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扩大有效投资,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的关键举措。4月24日, 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特色产业园区建设 促进产业投资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政策措施》)。《若干政策措施》主要内容如下。

一、关于《若干政策措施》起草背景

近几年,上海市产业经济一直保持平稳增长态势。然而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对本市经济发展带来了较大冲击,亟需在特殊时期扩大有效投资,激发内在需求、培育经济新动能,并通过乘数效应带动生产,对冲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全力落实好“六稳”工作、“六保”任务。

3月31日,上海市举办了2020年重大产业项目集中签约暨特色产业园区推介活动,152个总投资4418亿元的重大产业项目在会上签约,26个特色产业园区和60平方公里产业空间正式发布,上海开始集中火力加快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展示上海效率,刷新上海速度。4月份以来,上海相继发布在线新经济、数字新基建等系列政策举措,目的是引导广大企业扩大有效投资,不断提振投资信心,促进先导产业引领发展、传统产业赋能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势。

在此基础上,上海又发布了《若干政策措施》,提出了系列扩大投资政策的“组合拳”,就是要进一步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千方百计抢时间、赶进度,精准发力强服务、优环境,做好强支撑、着力增后劲,稳住经济基本盘,让经济重回平稳健康发展轨道。

二、关于《若干政策措施》总体考虑和重要意义

《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主要通过总结特斯拉超级工厂项目成功经验,加强政策优化和顶层设计,从而实现复制一批特斯拉项目,推广一批新动能产业,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助力经济持续发展。主要突出三方面考虑。一是形成系列政策措施集成工具包。聚焦招商引资、科技创新、金融服务、营商环境、要素保障等环节,形成涵盖多维度的一揽子产业投资促进面上政策工具箱。二是体现政策措施创新力度。进一步放宽工业用地出让年期,提高工业用地容积率;通过支持数字新基建、在线新经济发展,带动新兴产业投资;综合运用投资补助、资本金、贷款贴息、委托贷款等多种方式,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三是形成项目落地推进合力。建立市领导联系重大产业项目制度,由市领导对口联系推进全市100亿元以上的重大产业项目,总投资10亿以上项目由市级部门派专员协调等,针对企业诉求,各部门通力合作,做好项目全过程服务。

《若干政策措施》的出台,其重要意义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稳住经济基本盘。为积极应对疫情对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在关键时期推出有“含金量”的政策措施,将有助于引导企业扩大有效投资,支持新兴产业和创新企业逆势飞扬,形成对经济发展的有效拉动力。二是集聚全球创新要素资源。聚焦打造特色产业园区,通过集中推出26个“小而美”的特色产业园区,优化配套服务,提高投资强度和经济密度。三是激发企业新活力。以在线新经济新业态和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广阔的应用场景和充足的投资空间,增加企业投资意愿,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三、关于《若干政策措施》主要内容

本次发布的《若干政策措施》,主要是从规划、土地、金融、服务等环节,找准投资增长点,精准供给有效政策,全面创新招商引资政策,力争在总部机构、龙头企业、旗舰项目、功能平台、隐形冠军等集聚方面实现新突破,助力疫情防控和培育经济转型发展新动能。主要涉及五个方面。

聚焦产业规划布局,上海“好项目不缺地、好产业不缺空间”。一是坚持规划引领,以特色产业园区为依托,发挥产业地图对产业投资的引导作用,26个特色产业园区总规划面积超过108平方公里,可供优质产业用地超过25平方公里,物业空间超过1400万平米。二是强化中心城区和郊区、中央商务区和工业园区,以及一体化示范区、新片区和本市其他区域的联动,支持实体型企业为自身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在本市合理迁移。

培育创新新动能,打造“数字新基建、在线新经济”。一是加大在线新经济12个重点领域的招商引资和产业培育力度,打造一批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在线新经济生态园,形成产业经济新场景新动能。二是加大5G基站、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智能网联、大数据中心、智能电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项目建设和应用带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本市近三年数字新基建70多个项目总投资约2000亿元。

落实土地要素保障,“用好增量、激活存量、统筹流量”。一是拓宽可享受工业用地50年出让年期的项目范围,降低优质企业用地成本,地价实行底线管理。支持园区滚动收储、及时供地,做到“地等项目”“房等项目”。二是提高产业用地容积率下限,工业用地容积率不低于2.0,通用类研发用地容积率不低于3.0,提高单一用途产业用地的混合用地比例。

设立财政金融支持政策,发挥“4个1000亿”资金引导和杠杆作用。一是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产业领域,设立总规模1000亿元的先导产业基金。二是聚焦新网络、新设施、新平台、新终端等重点领域,设立总规模1000亿元的新基建信贷优惠专项。三是将中长期低息贷款政策从集成电路扩大至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设立总规模1000亿元面向先进制造业的中长期信贷专项资金。四是推动园区转型升级,设立1000亿元的园区二次开发基金。

加大投资促进支持力度,做好项目落地全流程服务。一是进一步简化环评审批、建筑许可、竣工验收等流程,缩短审评周期,优化营商环境。对重点招商项目引进人才,在落户、购房、子女教育方面等予以优先支持。充分发挥企业家、招商能人优势,加大招商引资激励力度。二是以加快重大项目落地为导向,建立重大产业项目制度,从服务机制、要素保障、优化审批等方面,加快项目落地过程中的精准服务,对重大产业项目立项、规土、环保、报建等开展跨前服务。

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产出,产业投资的持续增长能促进经济的持久健康发展。上海坚定扩大开放的决心坚定不移,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产业经济发展的后劲十分充足。政策将充分发挥上海区位、产业、人才等核心优势,通过打造特色产业园区,引进集聚优质项目,为上海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让“特斯拉速度”成为“上海速度”常态

解放日报:我们注意到《若干政策措施》多次提到要加快推进重大产业项目,上海也在提出推广特斯拉经验,推进一批“特斯拉式项目”。结合本次发布的16条政策,请问上海在重大产业项目推进方面有怎样的工作举措?

吕鸣:重大产业项目对保持本市产业投资稳定增长、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本市相关部门加强统筹协调和精准服务,加快重大项目落地。2018年落户临港的特斯拉超级工厂,实现2019年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当年投产、当年上市,创造了行业纪录、上海速度。

按照“放大特斯拉综合效应,进一步优化审批服务,加快项目落地”的要求,前期我们会同相关单位,梳理特斯拉项目推进过程中好的经验和做法,总结形成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工作举措,已纳入本次发布的16条《若干政策措施》中。下一步,我们将围绕招商策划、审批改革、企业服务等环节,进一步推动重大产业项目招引、落地和建设,让“特斯拉速度”成为“上海速度”常态。

一是加强精准招商,招引一批“特斯拉式”项目。面向全球、面向未来,立足国家战略和上海优势,瞄准科技发展制高点和产业链关键控制点,有针对性地招引了一批影响力大、带动效应强的优质项目和龙头企业。比如在人工智能领域,已引进商汤算力平台、达闼机器人;在集成电路领域,推进格科微电子落地;在生物医药领域,引进信达生物等。此外,新能源汽车、航天航空、新材料等领域一批重大项目也正在抓紧推动落地。前期,市里对外推出了26个“小而美”特色产业园区,总规划面积约108平方公里,可供优质产业空间超过25平方公里,物业空间超过1400万方。接下来,我们将充分发挥产业地图对投资的指导作用,根据项目落地需求,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一批产业新载体,引导重大产业项目根据产业地图集聚布局,做到“房等项目,地等项目”。同时强化联动,特别是中心城区和郊区、中央商务区和工业园区,以及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自贸区新片区和本市其他区域的联动。支持重大项目按照产业链环节与资源价值区段相匹配原则跨区域布局,确保在上海“好项目不缺土地,好产业不缺空间”。

二是提高项目推进效率,复制推广“特斯拉式”审批。我委将联合有关单位,吸收“特斯拉”项目推进中的突破性举措,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目标,建立灵活包容高效的重大产业项目全流程审批和推进机制,缩短审批周期。比如,对位于区域规划环评与建设项目环评联动区域的重大产业项目,可实施豁免环评、简化环评形式和编制内容、实施告知承诺等简化措施。通过减材料、减时间、减环节,让“特斯拉速度”在更多的重大产业项目中得到落实。

三是高效对接项目需求,全力做好“特斯拉式”保障。我们将以服务为产业创造价值,建立“店小二”式服务体系,统筹项目需求,综合保障服务。在机制方面,我们将落实市领导对口联系100亿元以上的重大产业项目制度,会同各区搭建10亿以上重大项目工作专班,加快项目推进。人才方面,在支持好各区用好特殊人才区域自主审批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支持重点招商项目高管和核心技术人才购房和住房需求。此外,我们还将运用综合措施全力做好重大产业项目的资金保障。

一手抓建筑许可营商环境改革,一手抓疫情防控和稳定经济社会发展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重大产业项目落地需要空间,也需要优化审批流程等具体支持。请问建设管理部门在加快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投资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下一步有什么计划?

张政:推进重点产业项目建设,是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方面。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会同市相关部门,一手抓建筑许可营商环境改革,简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一手抓疫情防控和稳定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扩大产业项目等重点领域有效投资。

一是持续深化推进建筑许可营商环境3.0版改革。2017年以来,本市推动了为期两轮的建筑许可营商环境专项改革。今年1月份,本市发布了建筑许可对标世行营商环境3.0版改革方案以及相关配套政策,重点聚焦社会投资产业类项目,对标世界先进经济体的核心理念,依托线上“一个系统”(即市政府“一网通办”)和线下“一个中心”(即市、区两级社会投资项目审批审查中心),持续优化审批流程、整合办理环节、降低办理成本,实施一站式申请并办理施工许可和一站式申请并办理综合竣工验收及不动产登记。同时,针对1万平米以下的产业项目,取消建设单位委托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改为政府审批发证后的监督检查。此外,政府还承担了此类项目的工程勘察、工程监理等委托费用,进一步减税降负。目前,全市减免相关费用的获益项目数共418个。

二是优化产业项目开、竣工协调推进机制。为加快推进本市产业项目建设和竣工验收,去年,市经济信息化委、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协调推进本市产业项目建设和竣工验收的通知》(沪经信投〔2019〕1007号),建立健全本市产业项目推进工作机制。每年一季度定期发布年内确保开工和确保竣工验收的“两个一批”产业项目清单,对清单所列项目,市、区相关审批部门作为重点服务推进项目,加大统筹力度,确保早开工、早竣工、早投产、早见效。

为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重点产业项目的建设包括特色园区项目建设,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市经济信息化委、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又联合出台了《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优化本市重大项目重点产业类项目工程审批管理工作的通知》,针对列入今年两委发布的两个一批清单的重点产业项目,主要从五个方面给予优化审批流程,提速开工建设。

一是优化重点产业项目的标段管理,允许单独开展桩基础工程施工发包。对桩基础工程实施单独招标发包的,进一步合理优化投标文件编制时间。

二是对于带方案出让的重点产业项目,招标人在承诺风险自担的前提下可提前启动监理、施工招标。招标人可以在明确招标主体后开展监理招标活动;方案达到初步设计深度的,招标人自行承诺后即可开展施工招标活动。

三是优先推行工程总承包模式,鼓励产业项目建设单位结合项目实际自行选择工程总承包模式。

四是简化重点产业项目开工条件,探索推行桩基础工程施工许可证容缺审批。实施桩基础工程单独施工发包的,无需提供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单位可以凭设计方案批准文件以及施工许可证其他法定要件直接申请施工许可。

五是建立健全重大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市区两级建设管理部门、经济信息化建立健全重大项目协调推进,对项目全程服务跟踪协调和跨前服务,加快项目推进落地。

上述政策近期将在本市执行,我们希望通过上述举措的执行,促进本市重点产业项目开工建设,最大程度减少疫情对本市经济建设的影响。

通过推进“新基建”,促进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新民晚报:请问市发改委,上海在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如何支撑特色园区建设,推动新兴产业发展?

裘文进:特色园区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区域。近年来,围绕“新基建”,上海有关园区已形成了特色,比如虹口、金桥的5G建设等。下一步,围绕特色园区“新基建”,主要有几个方面重点举措。

一是推动“新网络”在特色园区深度覆盖。5G方面,未来三年内全市将新建3.4万个5G基站,重点是在各类重点区域包括各种特色园区逐步实现深度覆盖和功能性覆盖;信息通信枢纽和工业互联网建设方面,重点推动临港新片区等园区建设相关通道,提高国际通信服务能力,并推动区内工业数据的互联互通及与全国互联互通。

二是推动“新设施”在特色园区集中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方面,持续推进张江科学城的光子科学设施集群、临港新片区的海底科学观测网等设施建设,同时开展新一批设施项目预研。产业创新基础设施方面,在张江科学城,组建开放共享的电镜中心;在嘉定工业园,打造国家集成电路装备材料创新中心,通过产业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为上海加快建设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高地”形成有力支撑。

三是推动“新平台”在特色园区加快部署。将在有关园区打造一批支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产业应用的公共算力中心、区域数据中心,重点推动具有重大功能的数据中心项目、超大规模人工智能算力平台等在特色园区落地。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重点推动示范区智慧大脑工程,支撑重点区域数据信息共享、提升公共服务精细化水平。

四是推动“新终端”在特色园区广泛投放。社会治理感知终端方面,在静安、嘉定、杨浦、虹口、普陀等继续部署神经元感知节点,推动全市形成千万级规模;车联网方面,围绕嘉定、临港、奉贤、浦东新区等重点区域和园区,加快开放测试道路场景建设,并探索开放园区道路、停车场、地下车库等不同类型和风险等级的测试场景;智能末端配送设施方面,进一步拓展智能末端配送设施投放范围,加快布局智能取物柜、智能售货机、无人贩卖机进园区,加大覆盖力度,着力提升重点园区智能化、集成化和综合化服务功能。

我们将积极落实《若干政策措施》有关要求,通过推进“新基建”,进一步助推特色园区能级提升。

进一步开展产业用地多用途混合利用试点

上海电视台:产业发展需要空间保障,市规划资源局在产业用地规划、供应和利用等方面有哪些创新政策?

许健:为保障产业发展空间,市规划资源部门在已实施《关于全力应对疫情支持服务企业发展的若干土地利用政策》的基础上,近期将发布2020版《推进产业用地高质量利用的实施细则》。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统筹规划空间资源,保障产业发展。按照特色产业园区建设节奏,结合各区产业地图,全市先行推出25平方公里产业用地,明确可用规划空间分布,明确储备产业用地,供产业部门招商使用。

二是加大“标准地”供应力度,高效服务产业项目落地。为实现“地等项目”,在去年工作基础上,继续加大产业用地标准化出让力度,将标准化出让供应量提高到年度产业用地供应量的40%,落实分区域分行业的产业绩效准入要求,形成标准化出让信息,提前公告出让信息。意向用地企业可根据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准备投资产业项目情况等相关材料提出申请,经产业部门准入审核,即可转入地块交易摘牌程序,大幅度缩短项目拿地所需的时间周期。

三是提高产业用地利用效率,推进混合利用。为满足产业业态混合发展需要,提高产业用地混合成分比例,在单一用途产业用地内,将可建其他产业用途和生活配套设施的比例提高到30%,其中,生活配套设施比例不超过15%。我们还将在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和张江生物医药园区等区域,进一步开展产业用地多用途混合利用试点。

四是推进低效产业用地处置,盘活存量资源用于投资兴业。支持利用划拨土地上的存量房产发展各类线上运营的新业态新模式,土地用途和权利人、土地权利类型暂不变更。以资源利用效率评价为基础,推进低效产业用地处置,积极探索市场化退出路径,引导企业通过节余土地转让、节余房屋转租等市场化方式自主退出低效用地。

让产业发展插上科技创新的翅膀,实现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东方网:想请上海科创办介绍下,目前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张江科学城建设情况怎么样?下一步,上海科创办在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有哪些考虑?

侯劲:上海科创办既承担着统筹引导张江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职能,也承担着推进张江科学城开发建设的职能。上海科创办围绕“产业新方向”“创新产业的第一开拓者”,结合自身的职能,通过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强化高端产业引领,让产业发展插上科技创新的翅膀,实现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重点推进了三方面工作。

一是将特色产业园区纳入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张江示范区”)建设。张江示范区分布在本市16个行政区、总面积531平方公里,其中产业用地360平方公里,将近占全市的一半。2019年,张江示范区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收5.72万亿元,同比增长9.4%。“十三五”以来,张江示范区产业快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全市比例由51%提高至60%;集成电路产业产值占全市比例由73.6%提高至85.6%;生物医药制造业产值占全市比例由66%提高至74.8%;张江示范区贡献了这三类产值增量的77.8%、97.8%、92.3%,成为全市产业发展主战场和产业新高地。市经信委先期重点打造的26个特色产业园区绝大部分空间在张江示范区,其余部分上海科创办正会同有关部门研究纳入张江示范区,从而使张江示范区的各项政策和创新举措可以覆盖全部特色产业园区。

二是促进张江示范区各分园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创新要素集聚方面,张江示范区支持各分园引进、培育国内外科技前沿研发机构、龙头企业、创新平台。在引导社会资本投资科技企业方面,张江示范区出台政策,对符合条件的股权融资事项给予支持。据不完全统计,除上市公司、挂牌企业等公开募集资本以外, 2018和2019两年,上海科技型企业共吸引PE、VC股权融资金额3270亿元,给产业投资提供了强劲的市场动能。

三是加快建设“活力四射”的张江科学城。张江科学城经济总量占全市近7%,今年一季度张江科学城实现逆势上扬,工业总产值662亿元,同比增长22.6%;固定资产投资66.8亿元,同比增长29.4%;实到外资8亿美元,同比增长117%,超过了全市实到外资的1/6。张江科学城不仅肩负着全市科技创新策源重要使命,还成为了上海高端产业引领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目前,张江科学城正在全力推进“五个一批”项目建设(一批大科学设施、一批创新转化平台、一批城市功能项目、一批设施生态项目、一批产业提升项目),已启动实施两轮项目建设,总投资额约2600亿元。其中,首轮73个项目中,54个项目已完工,完工的项目约占3/4。第二轮82个项目中,56个项目已开工,占比近70%。下一步,上海科创办将加大力度、加快进度推进项目投资建设,为上海的产业发展做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