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区探索老洋房社区微更新模式 ( 2020-01-17 )

随着时代变迁,老洋房的权属关系复杂,设施陈旧老化,住户结构多元。长宁区愚园路上的岐山村75栋历史建筑中,住着405户家庭,住户最多的一幢有21户人家。除40%的原住民外,还有众多租户。一边浸润着历史的文化底蕴,一边上演着阁楼里的方寸之争,这使得老洋房社区成为社区治理的难中之难。

而就是这样一个治理难点,在最近一年里经历了由内而外的脱胎之变,探索出一个居民自发、多方支持、资金可持续的微更新模式。

岐山村的微更新是愚园路改造的一个延续。近五年来,长宁区对愚园路及周边街区进行了持续打造。从街区开始,外面这条街的整治更新,慢慢到了社区里面的更新,再深化到街区里面的小景、小公共空间的更新。

老洋房内部改造试点引进了大鱼社区营造专业团队。大鱼营造做的第一件事并非“设计”,而是和居委会、弄长一起举办“吐槽大会”。

岐山村多年老住户霍白被选为“弄长”。“岐山村属于使用权房,不存在业委会,我们就推行‘弄长制’,我这个弄长和楼组长、社区骨干、社区民警、小区物业经理等组成这个民意收集站,成为居民与居委会沟通的桥梁。”

在大鱼营造合伙人何嘉看来,老洋房内部公共空间改造的困境是系统性困境,而改造方案不仅需要保障居民的私人利益,更需要帮助公共空间重新建立“共享”的观念,打破“占有”的边界,激活“使用”的权利。

“有诚意的沟通才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我们要寻找岐山村内部公共空间更新的原生动力。”何嘉说,所有利益相关的居民都应参与到改造中来,和身边邻居一起商议改造的议题,共同思考解决方式。

近半年的反复沟通协商,老洋房内部改造项目开始一项项落地:针对厨房共用、油烟外排等需求设计了模块化的产品,设计了共用排烟道,将灶台上盖改造成能互相利用的置物台,安装了能搬运物品到天台的升降滑轮……

“这里有着上海滩最宽、最深的弄堂,‘弄堂深深’说的就是岐山村。”每每有访客慕名而来,霍白就带着居民为他们讲岐山村的故事。

据了解,“岐山村”的弄名来源于周武王发祥于岐山。位于愚园路上的岐山村,住过新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文学名家施蛰存、爱国将领杜重远等名人,常有国内外访客慕名而来。

每当合唱团演出时,会向居住在此的租户发出邀请,请他们一起来听演唱会、观话剧。放了假召集小朋友,给他们讲钱学森、杜重远的故事。

耳濡目染中,弄堂风气得到延续。种花达人把自己的院落弄得姹紫嫣红,每到游客进来,他就热心地介绍这个花园街角。居民们也挺骄傲,“我们岐山村没有一个人装地锁的,为什么?就跟氛围有关系。”

另一方面,这轮改造螺蛳壳里做道场,为居民们打造了各种有温度的小设计:门卫室改造成了家门口的艺术客堂间,增加了共享工具箱和便民寄放菜篮,废弃的花坛改造成了公共晾晒场,弄堂里还增添了益智健身点。

作为现场管理(OSM)社工督导试点,岐山村居委会还主动压缩了办公场地,从 100平方米缩小到不足40平方米,腾出更多空间开放给居民。弄堂的公共空间少,愚园公共市集内3家商户开辟了“长者餐桌”,为社区老人就餐提供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