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第0446号提案的答复 ( 2023-05-10 )

  “基于实现双碳目标下超低能耗建筑发展的实践思考与建议”提案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本市建筑领域碳排放现状和超低能耗建筑推进情况

  (一)本市建筑领域碳排放现状

  “十二五”以来,本市民用建筑面积规模快速增长,建筑领域碳排放呈现如下特点:一是从总量变化来看,建筑领域碳排放维持增长态势。“十三五”期间,本市民用建筑碳排放整体呈上升趋势,公共建筑碳排放较2015年增长了18%,居住建筑碳排放较2015年增长了20%。二是从建筑类型来看,主要排放来源是公共建筑。2019年,本市民用建筑碳排放总量中公共建筑碳排放占比55%,居住建筑碳排放占比36%,建筑施工碳排放占比9%。三是从能源品种来看,建筑领域碳排放主要来自电力间接排放。从“十三五”的发展情况来看,民用建筑电气化率在不断提高,油品及其他能源的使用逐步被电和天然气取代,直接碳排放量逐年减少。

  (二)本市建筑领域碳排放趋势分析

  基于本市民用建筑碳排放现状分析和发展趋势研判,在保持目前建筑领域节能降碳措施不变的情况下,经测算2033-2035年左右有望实现碳达峰。我委计划进一步强化相关建筑节能减排措施,力争本市建筑领域碳排放可在2030年达到峰值,较基准情景提前3-5年达峰。本市建筑领域碳排放发展趋势主要呈现以下特征:一是民用建筑规模持续增加,建筑领域碳排放量和占比刚性上涨。本市规划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含商业商办、研发、社会公共服务设施)面积预计持续增加,预计未来20年本市民用建筑碳排放量仍将刚性上涨。二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生活碳排放还将较快增长。随着经济水平和人民群众对人居环境品质改善的需求不断提升,居民住宅用电量还会大幅上升。随着天然气管网的全面覆盖,本市天然气用户数呈线性增长。综合以上两方面因素,本市居住建筑总体碳排放将较快增长。三是公共建筑碳排放总量将随着建筑规模上涨,电力间接碳排放比例将进一步提高。综合考虑节能减碳工作效益和民生需求品质提升的共同作用,公共建筑碳排放总量将随着建筑规模线性上涨。

  (三)超低能耗建筑推进情况

  超低能耗建筑在提升建筑室内环境和居住品质的基础上,将能耗和碳排放水平降低到现行标准的50%。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发〔2021〕36号)、《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国发〔2021〕23号)均提出要大力发展超低能耗建筑。我委从2019年到2020年,陆续制定出台了《上海市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导则(试行)》(沪建建材〔2019〕157号)、《关于推进本市超低能耗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沪建建材联〔2020〕541号)等文件,为本市超低能耗建筑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和政策基础。2021年初,我委开始推进超低能耗建筑项目落地。在多项支持政策引导下,截至目前,本市方案阶段已落实超低能耗建筑面积约1100万平方米。“十四五”期间本市落实超低能耗建筑面积占全国的近 1/3,全国最大的超低能耗建筑(顶尖科学家论坛会议中心)在临港接近竣工,全国最大的超低能耗建筑集中示范区(43平方公里)也在积极推动落地。同时,我委积极推动本市向“近零”“零碳”目标迈进,目前已落实 13个近零能耗建筑试点和3个零碳建筑试点,这些项目受到央视等多家媒体关注和报道。住建部积极支持我市开展推进超低能耗建筑相关工作,江苏、浙江、安徽等省也积极与我们对接,研究共同推动长三角地区超低能耗建筑发展。

  二、对相关建议的办理答复

  下一步,我委计划制定超低能耗建筑三年行动计划,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建立较为完善的推进我市超低能耗建筑的发展体系和技术路线,落实800万平方米左右的超低能耗建筑。“中心引领、新城发力、重点突出”的超低能耗建筑发展空间格局基本形成,技术研究和集成创新取得突破,超低能耗建筑发展的产业链体系取得突破,建造标准达到国内同类建筑领先水平,争取形成超低能耗建筑发展的示范,建立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做法。

  (一)错位联动,构建协同发展的空间格局

  结合中心城区、五个新城、临港新片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和崇明生态岛的重点发展战略,以错位联动、协同发展的思路践行绿色低碳理念,建立“中心引领、新城发力、重点突出”的空间布局,统筹协调推进超低能耗建筑发展。中心城区重点聚焦近零能耗和零碳建筑,打造一批近零能耗建筑和零碳建筑试点,探索既有建筑超低能耗改造技术,创建既有建筑超低能耗改造试点,推进“光储直柔”建筑、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等创新试点;五个新城重点聚焦超低能耗建筑规模化示范,每个新城至少建设一个超低能耗建筑集中示范区,集中示范区内新建建筑全面执行超低能耗建筑标准和高于全市要求的可再生能源应用标准,推动城乡建设碳达峰示范引领;临港新片区重点打造超低能耗建筑集中示范区,开展近零能耗建筑建设示范,鼓励实施零碳建筑、产能建筑试点示范,打造区域集中供能和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重点推进长三角区域协同联动,探索我市超低能耗建筑政策和技术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内先行先试。

  (二)设计引领,发展项目策划与技术咨询服务

  推动从功能设计向性能设计发展,不断提高超低能耗建筑设计的整体统筹,深化影响超低能耗建筑性能的关键节点设计,推动发展全过程和各阶段的工程咨询等服务。不断提高设计方案合理性,加强超低能耗建筑设计指导,充分考虑夏热东冷地区的气候特征和市民用能习惯,开展建筑平面布局、朝向、体型系数等气候环境引导设计。推动设计重点从满足功能向满足性能转变,优先考虑新型绿色低碳建筑材料的使用,在政府和国有投资类建筑项目中,率先应用绿色低碳建材。结合建筑师负责制要求,开展针对建筑师的专项设计培训,通过建筑师早期介入超低能耗建筑方案设计,从源头落实超低能耗建筑理念及与建筑风貌有机统一的建筑设计要求,理顺超低能耗建筑各阶段需求,统筹规划布局、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在超低能耗建筑设计中充分应用数字化手段,推进建筑、结构、设备等多专业一体化集成设计,提高建筑设计的整体性和协调性,确保设计深度与施工精度有效衔接,在施工过程中设计方案不得随意变更。

  (三)科技先行,推动关键技术创新发展

  推动建立夏热冬冷地区适宜的超低能耗建筑技术体系和产品体系,逐步建立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计算和评价体系。围绕重点方向开展科研攻关,推进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推动成果转化和创新技术应用。发展适用于夏热冬冷地区的超低能耗建筑技术体系和产品体系。围绕超低能耗建筑材料体系、高性能低能耗门窗系统和超低能耗建筑设备体系三条重点科研攻关方向,加强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推进完善配套服务促进产业升级。发展超低能耗建筑材料体系,开发适用于夏热冬冷地区的超低能耗建筑节能墙体和制品,利用好容积率支持政策,推广应用预制混凝土夹心保温、预制混凝土反打保温和现浇混凝土复合保温等外墙保温一体化系统。发展适用于夏热冬冷地区的超低能耗建筑标准体系。依托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重点企业,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向标准化转化,进一步完善我市超低能耗建筑所需的技术、产品、设计、施工质量与验收、检测评价、运行评价、体系认证、工程定额等标准和导则,引领超低能耗建筑健康有序发展。制定完善的外墙保温一体化系列标准。聚焦局部热桥问题和关键节点,编制相应标准和构造图集。推动超低能耗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相关标准编制或修编。

  (四)建立协调联动机制

  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规划资源局、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科委等部门建立协调联动机制,联合推动行动计划落地实施。各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全市推进超低能耗建筑发展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相关要求,建立横向联动的工作机制,共同推动超低能耗建筑高质量发展。同时,我委将会同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资源局、市绿化市容局等部门,就建筑屋顶利用进行研究,推动妥善解决好建筑屋顶光伏、屋顶绿化和建筑风貌之间的相互协调。

  最后,我们对各位委员在城乡建设碳达峰工作方面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希望今后你们能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我们的工作。